武大之美,不只在于一年一度的樱花盛会,更要归功于它的建筑。大到楼群小到石桌石凳,一点一滴,功不可没。但也会有一些看似不太和谐的瞬间,是否残缺,也是一种美?
地点扫描:新闻与传播学院前
记者赞语:一石桌,几石凳,一树影,那不止是校园里一份醉人的静谧,更是我们的一块乐土。捧一本书,望见一片葱笼。而何时起,那份浪漫开始变得“支离破碎”了呢……
地点扫描:理学楼
记者评语:断壁诉说着岁月的无情,简单的修补却无法抚平往日的伤痕。
地点扫描:樱顶,闻一多像旁。
记者评语:巨人的身边,这失去了脸面的石桌会让大师流泪吗?
地点扫描:老外文楼
记者评语:乡愁是那一方浅浅的树坑,石柱在里头,石墩在外头。
地点扫描:老外文楼
记者评语:同是天涯流浪者,相逢何必曾相识。
地点扫描:工学部主教南广场
记者点评:宁死也不倒下的“巨人”,头颅已断,脚还深深地钉在地上。
地点扫描:工学部电气学院后
记者评语:“后现代”的艺术造型,那隐约可见的一次性饭盒乃“画龙点睛”之笔?
地点扫描:工学部
石墩评语:“亲爱的石桌,那是石凳,你忍心抛下我另寻新欢吗?”
是否残缺,也是一种美?对于这个问题,记者不敢妄下定论。但有一个事实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残缺现象,并不只是个别的存在,而其最初出现的时间也无从考证。究其原因,是它们作为艺术的另一种极端美,在百年老校有它存在的价值?还是某些部门的视而不见助长了这股“残缺风潮”?石凳虽静默,但也需要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