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3月20日日本地下铁发生了由奥姆真理教所主导的「沙林毒气事件」。之后,村上春树访问数十位受害者,写成《地下铁事件》一书。
911恐怖事件发生后,不少美国媒体跑去访问一位日本人─村上春树,原因是他写过《地下铁事件》,曾经访谈过那些不特定,而且在人们印象中是模糊的,甚至是「没有脸」的受害人;美国媒体会找村上发表意见的理由,因为他也写过《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Ⅱ》,对那群加害者─奥姆真理教的信徒,有着持平,没有偏颇的真实访问与深入了解。
这就是村上春树,在记录1995年发生的「沙林毒气」事件中,对于受害和加害的两造,他愿意以相同的方法模式,倾听当事人的说法,贴近更趋事实的真相。在写《地下铁事件I》时,村上说他尽可能不收集奥姆方面的资讯,以避免先入为主的预设立场,即便因此而遭受外界的批评与误解。
同样的,在这本《地下铁事件Ⅱ》的续篇中,村上也明白的表达,并不想用「健全」的被害人立场,去弹劾「不健全」的加害者这样的观点。「既不是落伍者,也不是奇怪的人,他们是生活在你我周围的普通人。他们或许有点想太多了。也许心里稍微有点受伤。或许他们无法顺利跟周围的人真心沟通,而有一点烦恼。或许不能顺利找到自我表现的手段,而在自尊和自卑之间激烈地来回挣扎。那可能是我,也可能是你。」村上所忧心的是,被日本社会摒弃的那群人,其实国家并没有一套有效的安全网来容纳他们,就算事件过后情况依旧没有改变,这样即便奥姆垮了,还是可能会有另一类似团体取而代之,然后悲剧重演也说不定。
必须采取和《地下铁事件I》相同的模式,听取并记录奥姆真理教信徒的心情和主张,这就是村上续写《约束的场所》所抱持的信念,他说唯有这样做,才能更深入底层,以更适切的形式,得到最初希望得到「公正疑问」的平衡。
为平衡「地下铁事件I」的报导,村上春树的「地下铁事件II」特地访问了奥姆真理教多位信徒,以其文学洞察力,将年轻人的不安心理,以及易受控制的痛苦灵魂表达出来。
来自:中华读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