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乱年代的痛苦歌者?D?D曹操诗歌思想艺术简析

来源:神州   发布时间 : 2004年02月21日 03:02   点击量:

曹操,旧舞台上的“白脸”、小说家笔下的“奸臣”、时评中的“乱世奸臣”,在中国历史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实事求是地讲,曹操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兴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据史书记载:曹操“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可见曹操诗作应该很多,可是由于历史烟尘的淫灭,曹操的诗作现存仅有20余首,这不能不说是曹操的遗憾、文学的遗憾、历史的遗憾。然而就是这仅存的20余首诗歌,却也能从管窥解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曹操的诗歌在继承和发扬古乐府诗歌的基础上,缘事而发,推陈出新,雅俗兼顾,沉毅雄迈,峻奇披阖,意境开阔,堪称双绝。
从思想内容上说,曹操诗歌的最大特点是用史诗般的笔法真实地记录描写了东汉末年社会离乱、群雄逐鹿、人民颠簸流离的悲惨社会现实。明代评论家钟惺在评述他的《薤露行》一诗时曾经中肯地说道:“汉末实录,真诗史也。”曹操作为那个动荡历史变革时代的亲历者,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入诗,秉承“无一句无来历,无一句无所指”的写实笔法,描写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不仅保存了翔实的历史资料,而且也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他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秧。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上。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这首诗以董卓作乱京师为描写对象,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和诸侯盟主袁绍等人的愚蠢,而且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国家崩溃、社稷沦丧、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面对此情此景,作为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济世奇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内心是痛苦的,对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是充满了深刻的同情的。再如《蒿里行》一诗: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极写军阀战乱造成的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极大破坏,语言苍凉激楚,场面望之心寒,即便铁石心肠对此也不能无动于衷,鲜明地流露出了曹操伤时悯乱的恻隐情怀,表达了对生民的强烈关注,隐含了解危于时局的责任意识。
国家危难,人民痛不欲生。作为一个戎马倥偬的军事统帅,曹操强烈反对军阀割据、社会离乱,他决心削平战乱,还人民一个宁静太平的生活空间,于是他便把自己的一腔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诉诸于军事搏杀,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艰苦征战,为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太平盛世而竭尽奋斗。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就是他的军旅征戍之作。其中的《苦寒行》、《却东西门行》是其典型代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冬天、行军太行山、羊肠小路、北风落雪、虎豹熊罴,极写行军路上之艰苦,读来历历在目,让人不寒而栗。接下来“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做糜。”夜幕降临,人饥马渴,疲惫不堪之际,寻找柴草,凿冰做饭,野外露营,何等艰辛。又如他在《却东西门行》中写道: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常年征战在外,戎马倥偬漂泊,时常居无定所,离家的孤独难耐,这种感受,即是曹操的切身感受,也是所有在外征战拼杀的征夫和将士们所共有的。手捧诗卷,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政治家,他戎马拼杀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个国家统一、人民富足,政治清明,谦让有礼的美好社会。在他的诗作当中,这种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展现。其中的《短歌行》就写的慷慨激昂,悲壮有色。在这首诗作中,作者虽然流露出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丝丝遗憾,但是作者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最后笔锋一转,就把这种失意无着的感受转化为为国延拦人材的极度渴望之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种渴望天下贤能志士相助的急切心情,若非有大的就国救民之抱负,是绝然不会产生的。曹操自知人生短暂,可是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任未竞,使他也不敢稍有丝毫懈怠。在《龟虽寿》一诗中,他用乐观进取的精神鼓励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长一些,即便暮年也奋斗不已,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统一大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在他的诗歌里,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他也进行了精密设计。如《度关山》一诗:“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规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庸劣,黎庶繁息。于铄圣贤,总统邦域。”他认为:民是重要的,也是需要明君管理的,更是需要社会制度和法律来约束的,他要像古代明君那样,巡行四海,罢黜庸劣,任用贤能,使生民繁息,使天下国家一统。这不仅是一种开明政治制度的美好向往,也是曹操治乱兴国的指导思想,更是他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他的这种美好设想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具体一点讲,他的这种理想在其《对酒》诗中就描绘得更加鲜明具体了:“太平时,吏不呼门。”、“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曹操为未来的社会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美好图景,这在当时的动乱时期,对人民来说无疑具有无穷的诱惑力和号召力。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极为本色,他用质朴的语言形式,鲜明生动的表现手法,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巧妙结合,通过短小精悍的语句抒发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诗中充满了磅礴的气势和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其胸襟、气度苍劲有力,历历可见。
曹操是汉末动乱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忠实记录者,他在自己的戎马生涯中将见证的历史事实通过自己心灵的痛苦歌唱展示出来,达到了社会现实性和文学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管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如何?人们对他的评价如何?单就从文学的角度看,曹操在地位也是当时的一些文人诗客所不能企及的。毫无疑问曹操的诗歌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

来自:本色文学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