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一直是现代作家群落里面我非常欣赏的一个。事实上,我觉得目前文学圈子里面值得一提的人物实在不多,尤其对于小说家们而言。还记得一次和朋友闲侃,说起对目前所读小说的感受,我呀呀的说道王安忆现在是海派的领袖呢虽然文字有些粗糙读读罢,他哼哼的回道目前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余华人家起码说两部厚重的作品放在那儿呀。且不说,我们的言语多么狂妄,但并没有骂尽天下一切作家之意,我们的落脚点在于余华身上。惺惺相惜。
认识余华从《活着》开始,先后又读了《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现实一种》、《一个地主的死》和两部随笔集《高潮》和《内心之死》。不知道为什么看完《活着》以后,脑瓜里面总觉得叙述状态隐隐和阿莱的《尘埃落定》有些相似又有些不同,总之可以拿来放在一起指手画脚一番的。后来也有意无意的在心里比较过,由于功力不到,直到现在也没有理出一个完整的脉络来。所以现在把余华单列出来,有点儿冷落了阿莱。
记得南方周末一期“影响我最深的十本书”,曾经大力推荐过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事实上很多人都喜欢把这部小说当作余华最有力度的一本。我承认《在细雨中呼喊》给了我很多的震撼,但更多的原因是余华用这部书给我回忆自己的童年搭建了一座桥梁,所以更多的感触和偏爱来自于共鸣。文字里面弥漫的时光的气息让很多人唏嘘不已。个人觉得那时余华文字还在尝试和走向成熟的路上。《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文本结构上所布置的迷宫无疑会削弱读者分析和理解作品的能力,同时文字里面也有许多可以剔除的泡沫,也就是他的叙述大于他构思中的现实。
从余华的随笔里面可以看到,余华真的把一部作品当成一部作品来读。他不像一个纯粹的读者那样,更多的是关注作品的情节以及里面所折射的思想。他就像一个医生,拿着那种手术刀,小心翼翼的把作品解剖开来。作品结构如何文字风格如何最后归结于作者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个最基础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我想正是这样一种阅读习惯,让余华不断的尝试,风格不断汲取新的元素,直到《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出现,他的风格成熟了。他成熟的一个标志就是《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的叙述模式完全是一个路子。余华经过一段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模式,也正是这种风格让他的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之间,我更钟情《活着》,也许一个接着一个的死亡比一次接着一次的卖血更让心灵震颤。
余华在《读与写》中说:“从叙述上看,单纯的叙述常常是最有魅力的。它不仅能有效地集中叙述者的注意力,也使阅读者不会描述太多而迷失方向。就好像一张白纸,它要向人们展现上面的黑点时,最好的方法是点上一点黑色,而不是去涂上很多黑点。”在《活着》中余华的工作就是用单纯的叙述给读者的大脑涂上一点黑色,同时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涂更多的黑色知道脑子漆黑一片,纯粹而又纯粹。
记得论坛前几天的讨论余华的帖子说起《活着》的缺憾就是“接近生活,而没有高于生活。”其实《活着》里面讲述的故事已经是艺术化了的生活,高于生活了。只是余华不疾不慢错落有致的叙述让读者内心里面本能的把福贵一生的生活纳入现实,认为余华在给读者讲述一段悲惨而真实的生活。福贵是小说人物的一个典型,但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更多人身上的悲惨的情节转注到那个叫做福贵的老人身上了。
还有人指出余华叙述故事的本领仍旧不够纯粹,因为在作品中他总时不时的出现来打破故事本身的浑然一体。我不以为然,正是作者的适时出现才让作品的节奏显得有张有弛,不疾不徐。讲述这样一个沉重的让人喘不过气的故事,作者就仿佛一个带领大家爬一座险峻的山。行程中他要很好的把握时机让读者什么时候小憩出一口气以利于更好的前行,不然很可能很多读者会因为心里面的那张弓拉得太紧而中途退出。余华在作品里面是一个成功的向导。
美国作家阿萨克 辛格说过这样一句话:看法总是要陈旧过时,而事实永远不会陈旧过时。“在作品中余华正是恪守这样一个准则,把对作品的阐释权力完全留给了读者。所以读者们从《活着》里面读出了各种各样的沉重。有的人读出了忍耐的力量;有的人从中重新认识了绝望,纯粹的客观的绝望是不存在的;也有的人读出来那么一代人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余华在《活着》里面给我们竖立了加缪大声称赞和提倡的典型:重要的不是活的最好,而是活的最多。
我渴望余华带给我们更多的典型。
来自:网易文化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