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风子言   发布时间 : 2003年10月24日 21:24   点击量:

今年4月份,由村上春树重新翻译的塞林格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日本出版,旋即大为畅销,掀起了一股重读“麦田”的热潮。也难怪,一个是近年来大热的日本作家,一个是早已极具盛名的美国作家,如此微妙的关联自然要受到读者的追捧。
  对于这部“几乎大大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的经典之作,村上春树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小说的主题不只是表现一位少年对成人社会的反抗,其真正的含义恰恰在于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在小说主人公或者说在作者塞林格(村上春树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的身上,正体现出一股强烈的自我迷失感。在实际翻译中,村上春树正是以这种视角,观照小说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存在感的迷失”的观点的确将小说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层面,那种关乎人生,关乎生命的哲学追究已经超乎小说表层所能给予人的概念了。事实上,村上春树的小说本身也是给予人这种印象,让喜欢读他小说的人常常有种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的感觉,尤如步行在遮天蔽日的森林之中,随时都会有迷路的危险。可见,村上春树着迷于塞林格并非全无道理,他或在研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与作者有“心领神会”的契合之意亦未可知。
  其实,初读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不觉得它有甚奇特,无非是叙述一个因有四门功课不及格的少年被开除学校后在纽约大街上浪荡的过程。他穿着奇特,并且满嘴粗言秽语,一副我行我素,放荡不羁的形象,虽然他大放厥词,装作混帐样子,可是在屡遭碰壁之后,最后却被送进了精神院治疗,结束了他痛苦的“蜕变”过程,为“青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难为的却是,面对许多“伪善之作”(不但在社会现实中装腔作势了一把,还要到小说中扮作卫道士的样子,诳骗大众),塞林格一反传统,在小说中愤世嫉俗了一把,干脆把自己伪装成恶俗的面目,与真正的丑陋可鄙之徒张舞着狰狞与丑陋(我称之为“伪恶之作”)。这样的好处有二:一是保护自己,二是以恶制恶。试想倘若周遭都是恶俗之徒,唯有自己独善其身,为免容易遭受打击,若是伪装成“同流合污”的样子,反可全身而退;另外作者在面对早已虚伪可鄙的社会时,全无以善良面目相对的心情,倘若以更为丑陋的面目去搅这趟浑水,或可翻转局面也不一定。这种伪恶的情愫正与闻一多的“死水”情怀、王朔的“痞子”面孔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伪恶与伪善的不同正是伪恶的精神内核是表面恶俗,骨子里却是善良真诚。从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种种言行中亦可看出他实际也是良心未泯,正是因为孤独和愤慨,无法容忍周遭的虚伪模样他才不得不被迫出走,装出反叛社会的样子。
  由此可见,这完全是一种成长小说的模式,敏感的少年、离经叛道的行径、焦躁不安的情态……诸如此类与其它成长小说十分相似,不过《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独特之处却是这一切都是在主人公霍尔顿短暂的浪荡经历中完成,流浪结束,青春也就结束。因而流浪本身颇具象征意味,这种吉普赛式的流浪形式也就具备了精神流浪的寓意。
  流浪中的霍尔顿不断地试图冲破社会的樊篱和世俗的包围,可是最终一无所获,他不得不放弃幻想,重新反顾现实。这虽说是无奈之极,却也是一种正常的回归。“人只是在不断地出逃和回家中艰难地长大,真实的生活就是在这过程中出现了意义。”
  不过在“出逃与回归”的碰撞中,却蓄含着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意义,就像生存是无法回避一样,死亡也是不可逃离的,两者都是无法突破的宿命,生命就尤如“旋转的木马”一样,虽然一直在飞快地运转,却仍没有离开原地,让人不由得对自我的存在产生怀疑和困惑。而人类在面对这种宿命时所显示出来的无奈与悲壮的困境情形则深具悲剧美学的意义。
  激情让位于平庸,崇高让位于世俗,真诚让位于虚伪,放弃自我与现实达成妥协,这就是成熟?就是青春蜕变的真实状况?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精神分析学家威尔罕姆。斯塔克尔如是说。此话经由霍尔顿老师安多里尼的嘴里说出,无异于“宣判”霍尔顿最终走向了“成熟”。
  对他而言(或者对作者也是如此),他只希望成为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下一个要堕入悬崖的少年。“麦田”是圣地,是希望,更是理想,虽然现实的情形让其不堪忍受,可是他却不希望连这最后的理想也破灭了。
  《麦田里的守望者》刚一问世曾经轰动一时,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都争相模仿小说主人公的作派,例如他的脏话,他的穿着与不羁的风格,由此也引起了社会某些上层人士的反感和不满,不少地方纷纷将其列为禁书,宗教人士甚而直斥其败坏了社会道德。不过这都无法阻止人们对他的阅读和喜爱,相反它流传更广。只可惜他的爱好者却未真正领悟到小说的真髓,反而将其原本痛斥的恶俗全部模仿学会,这真让作者哭笑不得。更引人注目的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生了三次著名刺杀事件都与这本小说扯上了关系,警察在凶杀现场发现这些谋杀者身上都拥有一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此事让《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塞林格再度成为公众的焦点:1980年12月8日,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被枪杀,警察赶到现场时,发现凶手正悠闲地翻阅《麦田里的守望者》;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希尔顿酒店门前被刺,抓获凶手的警察在他的口袋里发现了一本已被翻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89年7月18日,著名导演布莱德。希伯林女友被杀,警察在凶杀现场的巷子里找到作案用的手枪,染血的衬衫和一本破烂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布莱德后来以此事件作蓝本,拍摄了由达丝汀。霍夫曼主演电影《月光旅程》。
  三位谋杀者都将霍尔顿当作偶像,对其无比崇拜。在小说里,霍尔顿最后精神失常,现实中三位谋杀者也在延续着霍尔顿式的命运,其中两位也进入精神病院。
  这真是莫大的讽刺,塞林格原本期望自己能成为这些有掉进悬崖危险的少年的守护者,不想却成为这些横冲直撞的“家伙”的寻衅的借口。这就是“伪恶小说”所带来的消极作用,可惜塞林格只是个作家,因小说所连带的负面影响却不是他的意志所能够左右的了。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