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散文选集》。
中秋节过完后,眼看着十月又向我们走来了。天气渐渐的变凉了,树叶由绿变黄,季节已走向深秋。在人生的路上,在季节的轮回里,每每停下自己行色匆匆的脚步来感悟生活、感悟人生,第一个感觉就是时光的匆匆了。
不是吗?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就这样匆匆的流逝着,真得像白驹过隙一样啊。这时候我会想起一些枯燥的理论,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然,我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美文,想起那些情景交融的精美的文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这篇美文就是朱自清的《匆匆》。
学生时代虽然结束了,但每一次与父母亲分手离别时,看着他们霜染的两鬓、蹒跚的步履,看着他们慢慢消失在街头人流里或者家乡小路上的苍老的背影,每每会便想起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背影》。
还有,春天来了,每每便会想起他的美文《春》,想起这样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星星,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是的,我们这一代人是读着朱自清的美文长大的。朱自清的美文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像春雨一样,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朱自清的美文,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提高了我们的审美水平,培养了我们丰富细致的感情和高质量的生活品位。的确,他的美文的影响力是无处不在的,已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使我们不得不感叹文学艺术的伟大力量!
为了探究这种美文的影响力,于是,我又从书架上抽出了尘封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选集》。打开了这本书,便打开了一个美的世界……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踪迹》、《背影》、《欧洲杂记》、《伦敦杂记》等,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1925年,27岁的朱自清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出了《背影》、《春》、《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给亡妇》等散文名作,这些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是啊,读着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美文,我们不得不叹服美文对我们的影响力,不得不感叹文学艺术的伟大力量!
来自:子归原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