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常常沏一壶青山绿水的碧螺春,坐在阳台里就着氤氲的茶香闲闲的翻着红楼,不知不觉,夕阳在时间中慢慢的倾斜了,在倾斜的夕阳下时间被拖成悠长又悠长的一条条影子,班驳着,摇晃着,潜入一个虚无的苍茫的所在。
大约是唇齿间沁着茶香的缘故吧,便格外的留意起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的情节来。掩卷沉思,不禁对书中品茶细节的描绘赞叹不已,能将茶饮的如此奢华那是在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贵族贾府,能将茶饮的既雅致又纯粹则是因为红楼中有了妙玉。
略通茶理的人都知道,饮好一杯茶的关键不仅仅是茶叶,好水和好茶具缺一不可,余下的就是对饮的心情了。
且看贾母一行人前呼后拥的带了宝、黛、钗以及刘姥姥到栊翠庵品茶的盛况。
贾母一面赞叹妙玉院中的花木因为沾了修行的气息比别处越发繁盛,一面说: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
贾母要吃好茶,不知天性怪僻的妙玉如何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端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成窑五彩小盖钟,奉与贾母。
此间对于茶具之款式不厌其烦的琐碎铺陈自不必说,单是成窑二字已另今人咋舌,那可是国宝级的瓷中珍品。在今天,明代成化窑的碎瓷片恐怕也要去博物馆中才可见到呢。
又听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
一问一答短短十三个字已将中国十大名茶中的两大名茶以云淡风轻式的口吻道出,不动声色的从容和悠闲。六安茶即是产于安徽大别山东北麓的六安瓜片。老君眉也许是产于洞庭湖中君山小岛的君山银针?前者状似瓜子,色泽香绿,香醇高爽,汤色清澈,叶底嫩绿明亮。后者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纯黄明净,香气清纯,牙尖于杯中沉浮林立,堆绿叠翠,天光水色,忽升忽降,忽沉忽浮,极象人生的起起落落,最多可达三次,故有三起三落之称。前者为绿茶,后者为黄茶,均为茶中珍品,尤其是君山银针,独具佳妙之处,质优而量少,越发的难得了。又兼提神醒脑之功效,最宜午后饮用。
古人云:一日三易茶仙经,早起饮乌龙可暖胃,晚间喝茉莉香片利睡眠,午后提神最宜碧螺春。妙玉此时既未奉上红茶也未奉上乌龙,可见深谙饮茶养心之道理。
贾母又问:是什么水?妙玉道:是旧年蠲的雨水。
这里用隔年的雨水泡茶,舍弃简易方便唾手可得的井水,沁芳泉水而不用,显然与唐时茶圣陆羽所极力标榜崇尚的茶之用水大有出入。
陆羽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另人有顽疾。就是说,山水好于河水,河水好于井水,急流处的山水不宜饮用,沉淀之水也不能用。沉滞山间不流动的死水因夏季常有毒蛇出没,以不饮用为好,还说饮用河水时,要到离人烟较远的地方去取,烧水的燃料也要一等一的好,只能用没有异味的木炭。在理想的水中,奇怪的是并未提到雨水。
按现在的科学说法,雨水受大气污染,杂质较多。我想即便是封建的农业社会,空气较为纯净,雨水依然不能算是饮茶的理想用水。
我不知道通今博古,才华卓绝的奇人曹雪芹取雨水泡老君眉之用意,或许是出于故事情节的刻意而必要的安排,或许是出于他独到的见解,或者是清时饮茶所盛行的用水之风?在此不敢妄加猜测和评判。妙玉所用的盖碗泡法,却是当时流行的。在今天,盖碗常用来沏泡花茶、黄茶、白茶,也有边疆少数民族惯用盖碗泡砖茶。
上等绿茶的冲泡在今天多采用无花玻璃杯或景德镇的白瓷杯,以便于观赏茶色及杯中叶芽婷婷玉立、粒粒凝碧的动人姿态。曹雪芹时代玻璃是极其名贵的物事,只有贵族方能拥有洋人从国外带来的制品,并不做茶杯之用,那太奢侈。
最另人感叹的是这一回中妙玉与宝、黛、钗饮体己茶的描写,可谓经典之笔。
首先点出饮茶的环境――妙玉的耳房。栊翠庵的环境自不必说,花木繁茂,流水修竹,精舍黛瓦,夏日幽闭清凉,冬日里更有红梅映雪。槛外人妙玉乃幽人雅士,诗文茶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正可谓淡妆扫雪,素手汲泉,竹里飘烟的意境,何等的雅致。室中有浮尘蒲团,越发渲染出茶室的静寂,亦符合茶道精神的中心:和、静、清、寂及茶阐一味的境界。
在贾府的芸芸众生中,曹雪芹独独安排妙玉这一飘逸出尘的人物来做茶,足以体现作者对妙玉的垂青和独特的用心。
中国茶文化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厚重的文化底蕴使中国茶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被浸泡的愈发历久弥香。
妙玉在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了一壶茶,壶中的水可不是一般的水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可是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清醇?如何吃得!
在妙玉的口中,黛玉这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绝世人物也变成了大俗人。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我以为真正的好水不是黛玉、宝钗、而是妙玉。
自是梅花上的雪,必有清寒冷隽的香气。原也只有妙玉方配喝出其中真味。妙玉便是雪芹笔下一枝独秀的红梅,孤高冷傲远离尘寰。
从前在书上看到乾隆皇帝喝茶用水取自清晨荷叶上的露珠,觉得这是帝王才有的奢华情节,及至读了妙玉的梅花雪,顿时齿颊生香。此水怕也敌得过彼水了。
对妙玉之茶具的描写则更见精雅豪侈之风,一件是王恺珍玩,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给了宝钗用,一件是似钵而小,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qiao”的给了黛玉用。
颇值得玩味的是妙玉将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斟与宝玉,宝玉笑说:俗器。妙玉遂变了脸色。
淡淡的描写,细辨另有深意,大家都知,妙玉是有洁僻的,只因刘姥姥喝过一口,她连那成窑的盖杯都不要了,刘姥姥坐过的地方,自有宝玉的小厮抬水冲地,且只可将水放在山门外。这么一个既空且洁的女儿,居然拿自己的杯子给宝玉用,宝玉也不过是自称为须眉浊物的男儿罢了。妙玉的芳心可可,在此浮光乍现。可巧的是,宝玉这一游戏于花丛中的痴情种子在这一回中亦变成了“呆雁”,不解风情,不懂女儿的心事。联系后面的宝玉乞梅,妙玉打坐走火入魔等情节的发生发展,作者用暗线写出了妙玉对宝玉隐秘的悲情的爱恋。
以妙玉正值豆蔻年华,绝世之姿,却要面对青灯古佛,过着凄凉幽闭的生活,实在是封建体制下的一出悲剧,至于后来被匪徒掠走至死,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算不得突兀。因为结局总是悲剧,死和不死,以及怎样的死法,都是一样的。
至此,掩卷长叹:红楼女儿太凄凉……
来自:榕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