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十一岁,我读书,我睡眠,我写作,我厌倦,我坐立不安,我四下走动,我探头探脑,我漫不经心,我无聊至极,我孤独寂寞,我单调乏味,我不值一提,我的生活支离破碎”。这开头不新鲜,但我喜欢。不过我还是对那位朋友说了这么两个感觉:A、“我”字在那一段里用得太多了,有前面一半儿就可以了,多了反而疲塌,苍白。B、又是一个作家在小说里自亮身份的做派,狭窄了,这毛病我也在自己的一本小说里犯过,我的主人公也是个酸诗人。后来发现,这样不好。
总体感觉,小说的语言很熟,故事口吻仍可归为王朔一路,好看。但比王朔时尚,又是早晨冲咖啡,又是下楼买“三五”,损损基耶洛夫斯基,钱好像也不是太缺,兼以上床容易,弄着弄着还会扯上自己喜爱的古典音乐,流行读物该具备的东西都具备了。作者确实是一位不错的畅销小说作家。
石康小说引人注目的一点在于他比好多成名的年轻作家都靠近一个“真”字。自由职业者的生存感受,北京某一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亚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乃至一些日常聊天交际中的小细节,一不留神都如实交待给了我们,使读者多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另类生活的诱惑。当然,“真”也是石康手里握的一把双刃剑,由于他的那些人物自身在中国社会所显现出的生活超前与泡沫状态,他的小说一开始便注定了只会成为某个圈子或某个趣味阶层所津津乐道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与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兴趣注定无关。比方说,除了嘟哝两句“我操”之类的口头语,你真会认为在“床上乱搞时”读两句米沃什就那么来劲儿吗?有个性的小说和主人公固然会引人注目,但个性得一塌糊涂,不着边际可就有点矫情了。这令我想几年前夜里失眠读完《廊桥遗梦》的经历,那里面也有诗 叶芝的,也用得那么十三不靠。所以真可谓“小说家一背诗,诗人就发笑”。我个人在此存了一个小猜疑:石康有可能很喜欢一部叫《一条叫旺达的鱼》的电影。
“也许,我是个浪漫至极的幻想者,也许,我只是一个性交爱好者而已”。这是印在《支离破碎》封底上的主人公的一句话。说得有那么点意思。可当看完小说,我发现主人公两者都不是。他仅仅是那么一部回避严峻的小说里的一个回避严峻的人。
当然,我这么说,石康也许要不高兴。因为我谈的是文学,而石康,则是在弄我们这个时代的好看小说。
好多分歧就是这样产生的。
来自《新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