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31日中午,张五常从香港飞来成都。阳光下的他除去一股磅礴气势外,就是浑身的阳光气息--透明和健康。3月31日至4月5日,张五常旋风般刮过成都--为大学生演讲四场,与教授座谈四场,与成都青年学者对话两场,与专程赴成都的外地青年教授座谈三场,与成都读者见面会一场。一位66岁的老人,每天从上午10点工作到晚上12点,为的是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方法,无保留地传授给内地的青年学子。 关于自己 记者:教授,你在成都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过瘾”,请问,你做学问也是为了过瘾吗? 张五常:我纯粹是为了好奇心而搞学问的,我什么学问都搞,只要我有好奇心。并不只限于经济。在23岁之后,我突然发现只要有学问,生活就没有问题,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拿到终身雇佣的合约,所以我就有很大的安全感。当我学得比较博比较杂的时候,就会看到虽然学问不同,但是所有的东西都有共通之处,所以我对很多东西都有兴趣,但求过瘾。 记者:最近有人称你是“明星经济学家”,你是怎样评价这个称谓的? 张五常:我从来不用名片。在港大这么多年,我房门上挂的牌子只写着张五常的英文名字。没有教授的头衔,也没有说自己是博士,为什么突然这么多人注意我呢?其实这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我在加州大学也是这样子的。我跟老师之间的对话很有娱乐性的,是很开心,所以他就很喜欢我。我从来不缺课,有一次我去旁听一门课,可是发高烧,那个老师就问学生,为什么史蒂芬还没有来,他们说我生病了,那个老师就取消了那堂课,不上了。有一个日本人,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芝加哥的时候,从早到晚学生都跟着他,去厕所都跟着他,我看到非常欣赏,有机会我也希望自己像他那样。 记者:据说,在香港大学,你曾被评为讲课最差的教授,但你演讲每次又都是爆满,能解释原因吗? 张五常:为这事,校长还写信给我道歉,因为班上有四百多个人,只有二十几个人参加投票,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其实以香港学生的招法,我应该是最劣的教授,因为我没有讲义,也不写黑板,就坐在那里讲,你能够听到多少就是多少。我进去就讲,一直讲下去。下次我去问前面的学生,上次我讲到什么地方,然后接着讲。 记者: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 张五常:假如我有讲义的话,那就没有什么新意了,因为我是一直不断地在准备的,我在美国加州,应该是1966年,我就拿到加州经济学最佳教授奖,同样的教法,天马行空,你跟着我过瘾吧,美国学生喜欢这种,中国香港的学生很多也喜欢。 关于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者:现在很多人在说你会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你自己是怎样看? 张五常:其实对于我,得不得奖没什么。我以前从来没说过自己会得诺奖,但这几年说的人越来越多,搞得我自己都想得奖了。有人写文章说我说“诺奖给我,我也不要”,简直是胡说八道。诺奖是一个高尚的奖,我为什么不要(大笑)。这个奖不是你想得就能得的,假如你再问我有没有机会得奖,我的答案是,这就好比是在买赌注,押在三个号码上面,轮盘一转,你就有可能会中。我研究经济已经40年,应该算是押了一个赌注,可能还不止一个赌注,我就是这么一个看法。 记者:你的赌注这两年会中吗? 张五常:假如你问我这两年得奖的可能性,我以一搏十,你赌不赌?那个轮盘很大的,中的几率太小。关于得诺奖的问题,1969年就有人说了,这种事情当然是信不过的了。 记者:前几天,奥斯卡最佳影片授给了《美丽心灵》,这是1994年经济学诺奖得主纳什的传记片。诺奖会授予不用数学的经济学家吗? 张五常:这部片子我在美国看过,很好。纳什是天才,数学没有天才是不行的。但我认为数学跟诺奖没什么关系。评审委员最近这几年似乎比较喜欢数学,再往前推,又好像不是这样,有好几个完全不懂数学的也拿到了诺奖。 记者:你研究经济学为什么赤手空拳,而不用数学?你懂数学吗? 张五常:我曾经是懂数学的。数学是技术上的事情,后来不用就忘了,现在最浅显的数学我也不会。假如需要数学的话,我就请教别人。一个人只要不耻下问的话,就不需要懂得那么多,我常常都请教我的学生。换言之,数学的用途大致上我都知道,但是你要我写出方程式的话,我是忘了。为什么我放弃技术上的这些东西,在经济学上,有的人喜欢搞技术,有的人喜欢搞概念,有的人喜欢搞思想,我是喜欢研究思想的。就像我写《公司合约》,杨小凯看了我写的文章,他又通通用数理公式写出来,完全可以发表。我认为,思想比较过瘾一点。假如我说了一句话,一句有意思的话,许多人把我所讲的话数学化。一百年后,人们记住的是我的思想而不是那些公式。科斯1937年写的文章,今天还有人看,现在算起来有60多年了。科斯这篇文章,完全没有数学,而且技术上也不见得有过人之处,写得也不是那么有文采,但是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题目。他的答案和方向是对的,但细节不对。这样的文章,在20世纪,应该是数一数二的。我也希望自己能找到有分量的题目。 记者:得诺奖文章基本都发表在专业学报上,而你现在的文章大多发表在大众报纸上,你为什么要选择报纸? 张五常:你不要老是把我当成要得诺奖的。我用中文写文章,是为中国青年写的,不是为拿诺奖。所以我的文章一定要深入浅出,假如文章写出来别人看不懂的话,这文章就不应该写。我最讨厌老气横秋的学院派。有的人以为文章看不懂的话就是好文章,深奥的文章别人看不懂的话,我认为它就是废物。但是在学报上发的文章呢,我虽然发表的不是很多,大概有七八篇左右,过了很多年,还是被人家引用,在这方面我自己还是觉得比较满意的。文章写出来,几十年以后还有人记得,这才算是有分量的文章。我自己认为真正有分量的文章,应该可以捱得上50年的。我花心思写的文章,捱上30年是没有问题的,50年就很难说了。所以我很仰慕捱得很久的文章。 记者:有人说你以前搞研究还可以,现在忙着在街边做生意,是这样吗? 张五常:我整天在街边逛来逛去,这个是真的。但我在街边晃来晃去是在做经济研究,我现在发表的《经济解释》卷一、二就是证明,我准备写三本。假如我没有做研究的话,是写不出来那些文章的。我整本书有很多很多例子,都来自真正世界,都是街边市场的事,所以我在街边就逛了几十年。现在,对做研究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很多大学教授,坐在房间里面,拿了一堆资料,到图书馆去,找了许多的数据,然后就坐在办公桌后面,输进电脑,全部用计算机算出来。这样也可以把文章写得很漂亮,但我是不太相信资料,我相信我在街边亲眼看到的真实的世界。物理学家做实证研究一定要坐在实验室里做,那经济学家的实验室呢,就是真实的世界,就要在外面跑跑。你去拿那些资料,却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资料未必是错的,但它可以误导。假如资料是错的话,你用理论解释的东西就根本不存在,这就是最大的麻烦。为什么要用理论去解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呢?我的生命只有一次,花几十年去解释没有的事,风险太大了,我拼不过。 记者:假如你得奖,你认为会是因为你的哪方面的研究成果? 张五常:要找到理由是绝对不困难的,因为虽然我的经济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它是比较特别的。在合约理论方面,在委托代办方面,虽然我没有做过那些研究,可是很多人都说这是由我而起的。我自己认为最好的,就是价格管制的理论,不过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人重视的。关于企业的合约问题,合约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委托代理方面,也是相当大的题目。所以很多经济学家,假如要给他颁奖的话,很容易找到理由。 记者:到今天为止,你认为自己有没有可以传世的文章? 张五常:我的文章流传30年没有问题,应该有六篇到八篇,但50年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我是看不到的,我很向往的事,就是像科斯1937年写的文章,60多年来还被人引用和传诵,我非常羡慕。你一个人这么拼命做一件事,就为这件事过瘾。 记者:今天在网上有人说,中国人在15至20年间都不可能拿到诺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张五常:很多中国的青年,现在开始有了机会。钱颖一那一代,张维迎那一代,是比较幸运的,他们也是很有天分的。如果说中国人要拿诺奖的话,还要有更多的出众的经济学家,不过拿奖是迟早的事。15年内,应该有中国人拿到经济学的诺贝尔奖。 记者:如果有这么一个人的话,他是像你一样拥有西方经济学背景,还是拥有中国经济学背景? 张五常:西方经济学的背景是一定需要的,当然这一点不是很公平。假如你写的文章不是用英文发表的话,要等到人家翻译过去才行;假如你的文章不是那么重要的话,就很少会被翻译。但是谁来判断你文章的重要性呢?而且我认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学之所以这么盛行,一定会有人被发现的。我认为中国这几年学术的发展,师资有问题,但是因为有了电脑的协助,有排山倒海那么多的人求知,好像是人海战术,一定会有厉害的人走出来的。所以我常说,我是逢场作戏,兴风作浪。在学术上的茫茫大海,中国将会出现几条大鱼,一定有的。 关于“五常之谤” 记者:大概是春节后,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夏业良,撰长文对你进行批评,引起了很大影响。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张五常:我听说过这篇文章,但我没有看过,表扬我的文章我都不看,批评我的更不看。但是我有一个很奇怪的感受,听说夏先生写了8000字,骂张五常没有问题,可8000字不是批评我的学术,而是骂我这个人。我就不晓得北大的夏先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空闲的时间。其实在夏业良之前,也有人说:“我骂张五常他敢不回应,他是在逃避我。”我不看你的文章,怎么回应呢?有人就要把文章寄给我看。我说你要我看文章,你是要付钱的;你要我回应你,你付的钱会更多,因为我不愿意做的事情你非要我做,这就要收钱。 记者:你的博士论文 《佃农理论》写出来后,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这又是为什么? 张五常:我的《佃农理论》发表后,很多美国的大学学报,都批评我,数之不尽。假如我那时要回应的话,几百个都要回应。现在过了30多年,我的《佃农理论》还站在那儿,而批评我的文章不知道去了哪儿。我的文章发表了,就有它自己的路,就像自己的孩子,不能再干预了。斯蒂格里茨曾对我说过一句话,对我影响非常大。他告诉我,历史上从来没有因为写了批评或写了回应,在学术上赚到什么东西的。所以关于夏业良的文章,还有网上的许多回应我完全不管的。因为生命不是那么长的,有时候陪一下老婆还更有好处,你说哪一样比较值得,是看夏业良的文章值得呢,还是在街边看漂亮女人值得? 关于中国经济学家 记者:现在比较活跃的中青年经济学家,武装的都是西方的经济学技术,搬了很多西方的理论,热衷数理公式,对中国的经验世界比较陌生,你对此如何评价? 张五常:有的是有的不是,比如钱颖一,数学很强,但并不是用得很多,杨小凯也会数学,用的也不多,他们是着重思想的。张维迎也是走思想的路的。当然对中国人来说,对制度的经验是要比外国人多一点。我非常欣赏周其仁,他的路跟我比较接近。他也是在真实世界里做调查。假如走纯理论的路,很难说能够解释世界。所以有的时候你可以发表文章,文章也可以很好看,但是对解释世界没有用。当然你既有经验世界,又能用理论来解释的话当然是比较好的。所以周其仁到外面去走研究的路,我看最合我的心意。这是科斯的立场,也是艾智仁的立场。但是很多人不喜欢走这条路,因为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一个教授坐在街边卖玉、卖桔,那是很难被人理解的,我本人就去卖过,也带着学生到街边卖桔,去感受市场到底是怎么样。 记者:理论研究和真实世界的调查,中国更需要哪一样的经济学家? 张五常:中国最需要解释现象的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家走数理方面的经济学研究的人太多了,应该有走解释现象的路的。 记者:有一种排名法,说是在中国的经济学家中,茅于轼排第一,您第二。您是否同意? 张五常:没问题啊,我还能排在第二吗?我有这么高的地位吗?茅于轼是我朋友,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应该比我大,很难得的,都是性情中人,赤子之心,是为中国好,他的观点我同不同意无所谓。我是很佩服他的。 关于学习之道 记者:华人经济学家中,你取得了公认的巨大成就,你希望青年们在哪些方面向你学习? 张五常:我跟中国青年说得很清楚,看张五常的文章,是要你跟着我的思路去想,假如你不喜欢我的思路,你就不要看我的文章。我说得是对还是错,那不重要。我求学的时候,所有的科目我是念过的,成绩非常好。我坐在那里听老师讲,那老师说,我的课你已经听了六个学期了,你还不懂吗?我说我不是想学你的经济学,你的经济学我早在你的作品里面已经看过了。我坐在你的课堂上,只是想学你的思考方法。有的大师的思考方法我是跟得很接近的,比如科斯、艾智仁、弗里德曼,他们思考的方法我了如指掌,研究时用我的方法,又用科斯的方法,又用弗里德曼的方法,百鸟归巢地来想这个事情,这个方法不行我就换另一种,所以我对事情的看法转得快。有些人的思考方法我是跟不上的,有些是格格不入的。比如斯蒂格里茨我是跟不上的,与他的个性不接近。个性不接近就不跟他们学。 记者:你是在西方打下的经济学基础,又具有过人的天分。而资质一般的青年,该怎样去研究经济学? 张五常:很多的学问不需要很高的IQ。到外面去调查,写一个很详实的调查报告,这也是好大的贡献。现在中国有这么多有趣的现象,我认为很多做调查报告的人,他们的贡献被低估了。因为有很多现象我们都想知道,但就是不知道。比如说,生产成本,这是一个很深很深的问题。因为经济学对生产成本的分析一向是从农业方面下手,农业比工商业简单很多,谈到工业生产成本,是很困难的。但工业跟农业一定有共同之处,只是工业复杂很多,因为工业方面有很多行业,每一个行业都不一样,怎样才能了解这个行业,怎样才能把他一般化,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很多经济学家一个行业都不熟悉,因为他们从来未去调查过。我自己就调查过好多行业,但是没有一个调查是做得够深的。现在我要写工业成本,要把几个行业综合起来,是二三十年的事情,我现在已经60多岁了,没有那么多时间。我就坐在那边想,我只要搞一门行业,我只要拿一些关键的数字,然后把这个去赌它一手,分析它然后把它一般化。我想到了一个行业,那就是印刷业,这个应该是比较全面的,那我需要什么资料呢,我就跟一个朋友说,请你帮我拿一个真实的资料,详尽地分析一下,他拿回来给我,我看了资料。今天看来,我认为是解决了。而世界上还有很多问题,而拿资料给我的那个人,不需要是天才的,而这些都是有很大贡献的。 记者:江湖上有句传播很广的话,你说你30年不读书。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张五常:我1969年以后就没再看书了,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要读书。20世纪60年代我读过很多书,一个人有读书的阶段,也有思考的阶段。我思考的时候,不想受到外面的影响,就像下棋一样,这是人之常情对不对?我独自思考只是为了享受思考的乐趣。我家里一本经济学的书都没有,我曾经非常用心地念过,三年就睡在图书馆里,读了几千本书,我在经济学上的基础是很扎实的,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面云游,游到哪儿就是哪儿,这样才会过瘾,才会有新意。学习的阶段过了,现在是思想的时候。这是我治学的办法,你有你的办法,我的办法你们不喜欢就不要学。我就是想自己要过一下思考的瘾。思考的乐趣,你知道在茫茫大海中,在那个很扎实的磐石上,黑夜茫茫,突然之间见到一束光,那种感受好过瘾。所以我不读书就是这个原因。 关于演讲 记者:近一年来,你在内地20多所大学演讲了近30场。有一个特别的计划吗? 张五常:我有些背景你不了解。二战时我在广西,没饭吃,那些我的年轻的朋友们,没有一个活下来,而我还在。1957年我去了北美,1959年我到了加州大学。那是第一次看到自己有机会,我知道只要有学问,就可以找到饭吃。我几乎是发狂地念书,我在图书馆睡了三年,就是为了读书方便。现在的中国青年也是刚刚开始看到有机会。中国青年在知识上的增长非常地快。学术的气氛非常好,因为他们看到有机会。我演讲、我写文章是要求给中国青年机会。 我演讲时假如不让学生来听,我就不开心了。因为有的学校、有的地方是要卖票的,300块一张,而对学生起码要收50块,有一次我太太就发脾气了。有的学校呢,据说这个系请我,另外的系就不准来,所以外系的学生就要半夜跑到酒店来,逼我谈几个小时。我认为只要学生愿意来听,就让他们全部来,不要收费。假如你要卖票,给我钱,没有问题。你要靠卖票来赚我的钱,也没有问题。学生就不可以收费,学生要有优先权。这就是我的观点。 记者:有人说你只愿意为大学生演讲,不喜欢为老板捧场? 张五常:很多人不明白我的品性。比如大机构请我讲,那我就要收钱的。有的给我8万,有的给我2万。假如顺道的话,不给钱请我去看看可以。假如是商业机构,请我去讲,我开价就要几十万,因为我不想讲,做我不愿意做的事,价格当然就高。 记者:在成都的四场演讲,场面越火你讲得越好。听说如果来的人少,你的演讲往往就可能失败? 张五常:是的。假如演讲厅是空的,我是讲不好的。我与弗里德曼的观点一样,演讲厅不要太大,人也可以不要太多,但最重要的是要站满了人。如果一上台,往台下一看是空的话,我马上就会阵脚大乱。
来自《成都日报》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