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12月20日零时五星红旗在澳门这片土地上升起,澳门已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二十年了。二十年间,澳门社会保持着繁荣稳定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同时,也始终与内地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爱国爱澳”的思想更是早已深入人心。
因此,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期望以口述历史的方式,亲身实践收集澳门回归以来的青年教育成长口述档案,从教育事业变迁的角度,更加生动地展现澳门回归这一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通过让青年学生走出课堂、走近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感悟澳门回归、“一国两制”的重大历史意义,实践鲜活的思政教育。
通过线上招募宣传等多种方式,在原有的五名团队成员基础上,我们总共招募了来自各个院系、年级的20名同学,其中大部分为澳门同学,并最终组建了共计为25人的暑期实践队。
首先,我们通过线上的方式共同学习了《一起来做口述历史》一书,并整理完成了三千多字的书摘;我们也通过线上搜集资料和团队成员进行补充的方式,整理了关于澳门教育事业相关的背景资料,为之后的访谈工作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背景知识。
在完成上述一系列工作后,我们提炼了调研资料中的重点内容,形成了以开放性问题和限定性问题两大类问题为主的访谈提纲。其中开放性问题如“在你的受教育经历中,有没有哪些事件或者物件和人让你意识到你也是澳门回归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见证者或参与者?”,希望充分激发受访者的个人经历感悟,而限定性问题则是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进一步深入提问,希望能够得到更多基本事实之外的不同信息。
随后我们进行了实践队的内部分组以进行队内访谈实训,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对我们的访谈提纲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为下一步的队外访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随后实践队内成员分别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以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和师长等为访谈对象开展了队外访谈,并形成了相应的访谈稿和音频资料。
其中多位受访者提到了澳门学生保送内地高校制度对于他们学习生涯的影响,认为正是这一制度的出现使得澳门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前往内地高校就读;另外也有不少受访者提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中国史科的重视、与内地的交流活动、军训、升旗仪式等回归以后澳门教育事业的显著变化。
在分组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进行挑选和整理后,团队已大致确定了所要拍摄的访谈视频方向以及以文字资料为主的微信推送主题。对于访谈资料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团队成员也进行了再次的联系拍摄。
8月15日,我们的实践团队来到了澳门城市大学进行交流学习。首先由杨开荊博士为我们介绍了澳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的情况,杨博士提到澳门作为第一个世界记忆学术中心,见证了许多历史上的大事件,中西文化的碰撞为澳门留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促成了澳门的开放与包容。
接着由澳门口述历史协会研究员与我们的实践团队就澳门及武汉口述历史的发展进行交流。张焕钧研究员为我们简单介绍了澳门口述协会的工作,强调口述历史除了根据已有的史实进行研究也可以着眼于社会性的问题,反映社会现象,引出更多思考。陈嘉欣研究员则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新鲜血液加入澳门口述历史的队伍中,为澳门口述历史团队增添新的动力。
实践队代表陈乐诗同学介绍了本次实践的内容,展示了部分实践成果。
最后杨开荊博士带领我们参观澳门世界记忆学术中心,为我们展示了部分收录的档案文献,也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加入。
本次实践围绕“澳门教育事业回归前后的变化”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线下访谈工作,共计访谈49人次,收集了六个多小时的访谈音频资料和超过十万字的访谈记录,剪辑完成了相关视频并整理了约两万字的访谈稿,记录下了在澳门回归这一宏观历史图景下更为微观生动的个人故事。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了澳门回归后当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十五年免费教育、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强大的师资力量,到各项对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的升学途径,充足的资源和丰富的人生选择使得新生的力量得以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不断孕育,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