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月的访谈及问卷调研,基础医学院“微观中国”暑期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本实践队由来自基础医学院、健康学院、口腔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弘毅学堂、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等9个学院12个不同专业的26位同学组成;队员专业领域横跨医学、经济、法律、统计、新闻传播等,是一支跨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实践队力求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从多方面、多角度调研疫情给不同类型企业在生存、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普通企业员工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带来的改变,为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环境中复工复产的企业提供相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参考。

本次实践中,实践队员对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苏省宿迁市、浙江省台州市的四家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先后采访:勘探设计类企业、互联网企业、餐饮企业及少儿文化艺术培训企业。通过与四家企业的访谈,实践队员对不同企业在疫情停工期间遇到的困难及复工复产采取的措施有了深入了解,对企业的经济损失情况、人事调动状况及企业采取的具体防疫措施和享受到的政策扶持等作了深入剖析,横向对比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应对疫情及进行复工复产时的优势与劣势。在后疫情时代,企业进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实践队员也由此总结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可能方向与改进措施。

在经济效益方面,勘探设计类和互联网企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小,而餐饮企业和少培机构所受影响则相对较大。前二者倚靠线上办公的优势,相对而言损失不大;后二者却出现较大规模的订单流失,同时在支出方面的压力并没有减轻,企业的资金链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了企业老板自行支付员工工资的情况。受访的四家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关的紧急预案,对于突如其来的长时间“停摆”,企业的各项业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但各个企业也在不断寻找可能的突破路径。如餐饮企业积极开发外卖业务,少培企业尝试网络教学等,一定程度地减少了损失。虽然目前企业已经完成了复工复产,但均表示正在准备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员工人事等方面,四家企业均表示没有出现裁员的情况,勘探设计类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少培机构仍正常发放工资,餐饮企业则发放了员工的基本工资。根据人社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的,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达成一致后可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受访的四家企业均做到了这一点。同时,在对企业员工的帮扶措施方面,除正常应发的防疫物资外,勘探设计类企业、互联网企业均采取措施疏导员工,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为员工提供各项帮扶;餐饮企业则向员工承诺不会裁员,以稳定员工情绪;少培机构未采取针对员工的帮扶措施。这可能与勘探设计类企业、互联网企业的收入稳定、资金流动情况较好有关,企业有能力关注员工的生活需求及心理需求。此外,勘探设计类企业和少培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了复工复产中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防疫措施方面,四家企业均表示,他们在复工复产后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严格落实防疫物资的购买、公司的消杀工作和卫生清洁工作等,并要求员工佩戴口罩、测量体温、作消毒处理等,保障员工的生命健康,为复工复产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在政策扶持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企业受到了不同政策的扶持,并从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他们的期望。总体而言,位于武汉的勘探设计类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受利较多,也可能是由于企业的特殊性质所致。接受采访的企业纷纷表示,未来希望国家能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房租减免和贷款减息等;餐饮企业还希望政府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给予资金上的支持,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通过对四家企业的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在一些方面的安排有所欠缺,这可能影响了企业的复工复产及经济效益的恢复;同时,我们也发现企业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在保障疫情防控落实良好的前提下尽快复工复产,提升经济效益。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 建立相对完备的指挥系统,快速、高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2) 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产生的不利影响;
(3) 制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推动企业的各项业务开展;
(4) 营造良好的复工环境,为企业复工提供基本保障;
(5) 保障员工的正常需求,体现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6) 完善员工的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7) 优化资金配置,完善生产结构,积极开展多元业务;
(8) 积极建构信息化与数据的企业基础设施;
(9) 完善合同备忘录的签署、履约等条款要求。
此外,实践队还对四家企业员工及其他城镇居民发放了有关防疫知识及态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问卷,以此探究普通百姓对新冠病毒的知信行现状以及疫情对普通百姓心理状况造成的影响,目前已有了初步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在防疫知识及态度方面,受调查人群对新冠病毒流行病学知识知晓率较高,病原学知识及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其中调查对象对“氯己定可以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针对新冠肺炎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知晓率低于30%及以下。大多数职工对企业在疫情中采取的防控措施持认同态度,这表明职工对企业有较高的信任度。预防行为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公众能够做到出门戴口罩、洗手和减少去公共场所等基础性预防行为,但仍有部分群体预防不到位,如仍有6.82%的职工从未减少去公共场所的频率,9.66%的职工出门偶尔会戴口罩,这表明部分群体预防意识较低,防控宣传工作还有待加强。

在企业员工及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人们在疫情期间遭遇的困难选项占比最高几项为:担心自己和亲人的身心健康(79.62%)、家庭关系紧张(76.05%)、生活规律被打乱(71.10%),由此可见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健康和生活。此外,选择与朋友聚会减少(58.56%)、经济困窘或收入减少(53.23%)、无法按计划出游(52.09%)、物资缺乏(51.71%)等选项的人员占约一半的比例。分析还表明,各企业工作人员DASS-21量表抑郁子维度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在疫情前,部分企业并不具备针对大型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在疫情期间,企业资金运转问题及人员沟通障碍等疫情风险特征,都可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诱发抑郁的重要因素。国家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有序地开展、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加之社会各界的帮助,企业成功复工复产,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得到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心理焦虑程度。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得知,疫情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影响,如今,疫情已经过去,人们的生活正慢慢回归正轨,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消退。

本次实践以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目标,通过采访四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及对企业员工开展防疫知识、态度及心理健康的问卷分析,实践队员深刻认识了疫情对于不同行业、城镇居民产生的影响。本次实践中,队员们走出教室,更深刻地了解了社会;同时,经过这支跨专业团队的努力,一份囊括了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的总结性报告已跃然眼前,我们期待在美好的未来,中国企业能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绽放活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