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医】见习之旅 “医”路有你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19年08月05日 01:26   点击量:


 七月二十一日的上午八点,“医路有你——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卫健局暑期实践队”的队员整顿行装,从学校出发,欢声笑语中迈出了前往黄梅县人民医院的第一步,此次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就这样缓缓拉开序幕。

七天的见习时间里,我们被分配到不同的科室,跟随医生交班、查房、问诊、检查…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个科室里,不同的故事悄然翻开了新的篇章。

【心血管内科】

诊室内,晨光爬到了医护人员白大褂的口袋上,那里的金属笔熠熠生光。睡着的人还没醒来,这时间难得安静。护士汇报着昨晚病人的情况,奋战了一夜,她不得不刻意提高音量,好让大家不要遗漏什么细节。前一班医生护士十二小时的坐守病房,换来患者一夜的安宁,接着他们退场,接力棒交给白班医务人员,继续为生命护航。本应该是这样的。许多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夜间,在不安宁的睡眠中离世,值班医生的职责就是阻止它发生在这里。

但今天是个残酷的例外。

"死亡一人。"交班医生说。

从病发到心脏停跳仅几十秒钟。两年未见的亲人得以重逢,老人忘却了病痛延缓就医,谁知忍下的是心脏最后的呼喊,遂生死两隔。在医生面前生命重于泰山,因为这是医者存在的意义,却又轻于鸿毛,因为较之于鲜活的生命,逝去的生命不允许我们过多地悲伤。

交班结束,医生办公室又变得嘈杂起来。问诊,测量,医嘱,源源不断的病人和肩负的重任不容医务人员们歇息片刻。生命似乎只有在离开的时候才显得令人震撼。

 

【产科】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证了一个全新生命的诞生,盼望已久的分娩手术在今天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手术过程很顺利,子宫很快被打开,孩子也被医生们娴熟地取出。本以为新生命就这样顺利地诞生了,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无论医生怎么拍打孩子的屁股和脚掌,孩子始终无法啼出他人生的第一声。手术室瞬间紧张了起来,麻醉师和儿科医生迅速赶到现场施救,一位医生做心肺复苏,另一位不断进行吸痰,然而新生儿始终没有反应。紧张的气氛愈演愈烈,突然,孩子的一声啼哭打破了这份凝重,沉甸甸的生命终于落地。

对于产科来讲,手术室的大门是“生门”,亦是“死门”,每一次与死神之间的斗争,都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

【神经外科】

医生带我们去ICU病房换药。第一次进入ICU病房,难掩好奇地四处张望,角落里聚集的人群吸引了我的目光。管床护士为那位患者摘下呼吸机,家属在给他更换干净的衣服,而后病房外推来一张治疗床。一切都很平静,看样子是一位病情好转准备转入普通病房的患者。带教的医生起身取药,我赶紧移开目光,紧跟着他走出病房。

取药后再次返回,与一张空荡荡的病床擦身而过,我再次看向那个角落,人气恍然散去,一个刚摘下的呼吸机静静地留在了那里。

回科室的路上和老师闲聊着,随口问道:

——“刚才角落里那床是病情好转被转走了吗?”

——“那床病情太严重,家属放弃了”。

我惊愕,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

医院里随时随刻都可能面临生离死别,有时医生和家属虽已拼尽全力,却仍然避免不了回天乏术的无奈。目前医疗水平的局限下,很多结局无法改变,作为医学生,眼下我们能做的只有紧抓课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求今后尽可能地减少这样的生死抉择。

7月27日,实践队员返回武汉,大家收获颇丰。经过这一周的亲身经历,或目睹,或参与这些发生在医院的故事,有迎接新生命时感动的泪水、有面对生离死别时的伤感。但是看到患者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一切的辛苦都变得值得。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所写的:“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路漫漫,而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