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医】卫生信息化,远程医疗解难症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医疗调研项目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医疗调研项目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18年09月06日 10:35   点击量:

8月10日至16日,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赴贵州省黔东南州远程医疗调研实践队一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了了为期一周的暑假实践活动。实践第四日,调研实践队来到位于距凯里市区约60公里的丹寨县,继续开展对远程医疗调研活动。

实践队由基础医学院、文学院、水利水电学院的9名本科生组成,健康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王全担任指导老师,基础医学院本科生辅导员赵成毅担任带队老师。

图片7.png

(实践队于丹寨县人民医院合影留念)

实践队首先到达兴仁镇,了解远程医疗在乡镇卫生院的实际开展情况。随后前往当地县卫计局同信息科科长宋建军开展座谈,了解当地远程医疗开展状况,最后参观县人民医院。

远程医疗的发展,自2016年在贵州省大力推进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在丹寨县迅速发展。目前,远程医疗已经在丹寨县的6个乡镇,1个分院全面铺开。截止2017年9月,远程医疗“九大件”医疗设备已经全面覆盖乡镇卫生院。乡镇不仅具有DR,生化分析仪,心电等设备,可以实现不出乡完成基本身体检查;还具有远程会诊中心,可以完成联调,进行远程培训、会议、会诊等事务,方便医务人员交流与学习。远程医疗的开展,给乡镇病人带来福祉,在乡能得到县级二甲医院的诊断;在县可以得到省、州三甲医院专家甚至省外专家诊疗。丹寨县人民医院的对接上级为贵州省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省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杭州市中医院四家医院,基本可以解决医院的疑难问题。

图片8.png

(实践队员于丹寨县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参观)

远程诊断开展成熟,远程会诊推进稍显滞后。远程诊断是指乡镇卫生院技师为病患检查时进行仪器操作,将检查数据传至县远程诊断中心,由具有资质的诊断医生进行诊断后,再传送给乡镇卫生院。远程诊断节省了病人往返两地的费用和时间,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的拥挤状况。在远程诊断的案例中,虽然心电远程诊断是所有诊断中占比最少的,但县医院在远程医疗正式运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完成一百四十多例远程心电诊断。远程会诊是指下级医生在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病情时,通过上传病例病史与检查数据后,与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病情讨论,最后上级专家给出治疗意见,为下级病人进行诊治的远程医疗形式。

远程会诊自2017年开始使用,处于调试阶段,直到今年5

月30日调试才完成,6月1日正式使用。

图片9.png

(于丹寨县人民医院参观远程影像诊断中心)

远程医疗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医务人员方面,培训开展的方式为定期集中培训和专家下基层指导两部分相结合。乡镇医务人员去县人民医院培训,县级骨干医师去州、省级医院参加培训。双向培训和分级培训,使人才逐级辐射到乡镇。而信息化人员方面,聘有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电信调试。

图片10.png

(实践队长黄卓、队员李春妹等人采访兴仁镇中心卫生院院长)

基于省文件,远程医疗具有一定收费标准。目前收费主要体现在远程会诊上,不同专家级别医生对应有不同会诊费。远程诊断暂未实行收费,目前县医院都是免费为乡镇卫生院进行诊断。

为调动使用远程医疗的积极性,卫计部门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制定了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要求。比如心电远程诊断,要求达到10例以上/月,会诊2次/月。对于上级医院,也有明文要求及时响应下级医院的申请,在早上10点和下午下班前查看系统,若不处理将会受相应惩罚。县人民医院远程诊断将入科室,并且远程会诊要求10次/月。远程医疗主要针对一些疑难杂症,兴仁镇大多医生表示,在进行诊治时,根据情况来判断需不需要远程医疗。不能解决才推荐远程医疗,不会一味地为了完成指标而上传很多不必要的资料。

远程医疗的开展无疑为病人、医务人员都带来了便利,新事物也有待完善之处。县人民医院张顾灵副院长表示:“上级医院响应不像想象中的迅捷,医院只有一个远程会诊中心,医院有很多科室,都必须去那一个地方会诊,根本响应不过来”,对此张院长也提出解决方法——“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远程医疗设备下到科室,比如说骨科有问题直接和上级骨科对接”。 乡镇医生说:“乡镇主要做公共卫生事务,医疗事务少,医院服务质量、医生资质、环境以及其他多方面原因使得病人宁愿去县级及以上的大医院就诊,而不去乡镇卫生院,尽管有远程医疗系统。”

图片11.png

(于兴仁镇中心卫生院采访基层病人)

区域的卫生信息化促进当地人民健康管理,远程医疗作为惠民的一项工程,对乡镇尤其是患难病的百姓来说带来巨大好处。远程医疗现处于起步阶段,期待未来更加广泛使用,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