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实践风采|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赴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调研实践队调研报告2

各院校“大类招生”情况对比——从“大类招生”看新工科低年级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2年02月22日 23:06   点击量:

为调查“大类招生”对在各高校新工科专业的低年级人才的培养之影响,加深对“大类招生”政策的理解,从“大类招生”看新工科低年级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赴全国42所双一流高校调研实践队分别于2021年1月24日至1月28日、1月27日,以线上问卷和线下采访的形式对实践地有关群体展开调研。

据100份线上问卷结果,所有目标高校均采用了“大类招生”模式。在这之中,多数高校的“大类招生”包含了工科专业。由此见得,“大类招生”的策略在42所高校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和采纳,这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院校“大类招生”政策实践调研结果中可知,42所双一流高校均在2000年后陆续试点并采纳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仅郑州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没有在工科领域实践“大类招生”,而如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等部分院校做到了较大学科范围的“大类招生”覆盖。其中,中山大学在2021年招生中首次采用“大类招生”,反响不佳。就此来看,“大类招生”在高校中的实践状况较为不均衡、受到院校实际的影响,总体上“大类招生”还处在发展阶段。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类招生”在42所院校中表现的特征有较高的统一性。首先,专业数较多,但招生规模却不是很大的学校,以及师范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特殊专业不适合大类招生。其次,“大类招生”助于冷门热门专业的生源均衡,但具体上不能消除学生“趋热避冷”的思想。而且就目前来看,“大类招生”的分化学生作用不明显,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可能具有打击性。同时,部分院校对“大类招生”覆盖的学科范围划分未必最优,以中山大学2021年“大类招生”情况为例,将分数差异较大的学生统一招入一个大类,而大类中又出现了明显可以另外分类的专业,导致学生产生名实不符的抱怨,也打击了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其余院校中,“大类招生”主要覆盖内容相近、便于学科交叉的专业,针对性较强,如工科领域,然而这种模式不利于特种专业、部分文理专业和其他学科进行“大类招生”。

总体来看,“大类招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之一,尤其是工科领域的“大类招生”已经成为低年级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但这种模式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部分院校的“大类招生”已经较为完善,这也成为其他院校学习借鉴的样本,但实际来看,各高校还应做好学生工作和调研,切实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大类招生”。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