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赴英雄城市 悟红色精神

——暨“红色之旅”暑期实践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0年08月10日 22:13   点击量:

盛夏八月,武汉大学赴江西省南昌市幸福中国小分队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新四军军部旧址与八一起义纪念碑等多处红色旧址,共同接受了红色思想的洗礼,深入学习了革命文化的深厚内涵。

首先,我们前往了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全国有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八一起义纪念馆为了使更多人了解当年的那段历史,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选择了免费向游客开放。仅凭借身份证,就可以领取到参观门票。纪念馆内,储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应当是那支朱德的手枪。根据资料,朱德自八一起义起,就一直佩戴着那只手枪,直至解放后也始终带在身边。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意义,从此可见一斑。纪念馆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蜡像,也同样使人印象深刻。那一座座逼真的蜡像,生动地还原了革命先辈们的意气风发,展现了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两个小时的参观之旅,使我们感触颇深。

之后,我们步行前往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由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改建的,里面有两栋砖木结构楼房和一栋平房,属于既有中式风格又颇具西式特色的赣派建筑。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观到当年新四军领导人的办公、居住环境。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旧址中展出的几十幅新四军木刻作品。它既展示了新四军丰富有趣的革命生活,又体现了军人们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看到这些作品的我们,仿佛跨越了几十年,触摸到了有血有肉的新四军军人。新四军军部旧址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角落。因此,直至参观结束时,我们都还意犹未尽。

顶着正午毒辣的太阳,实践小队一行人来到八一广场。由南进入广场,依次经过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金水桥、军史浮雕平台、升旗台和玻璃步行道,并在纪念塔前合影留念。

八一广场最显眼的,无疑是高大雄伟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塔身正面是叶剑英所题“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九个金色大字,下方是起义时间——1927.8.1。顶部雕塑形象为一杆“汉阳造”步枪与一面五星红旗。步枪为红旗旗杆,可知解放军对于新中国的重要性。基座底面为正方形,正面刻有南昌起义简介,其余三面各有一幅精美的展现起义场景的历史浮雕。

除此之外,让小队感到惊喜的,还有玻璃步行道。这条透明步行道下,汉白玉石刻记录着1927年至2003年的解放军的发展历史。由北向南,随着脚步向前,日期不断倒退。几千字的简史,也足以让人不禁感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辛与辉煌。行至“1927年”处,一抬头,便可看见升旗台和它上面的题字——军旗升起的地方。

八一广场最早可追溯至清光绪时期的校兵场。1911年,革命军在此集合整顿,推翻了清政府在江西的统治,建立了江西的中华民国政府。1928年,南昌城市改造,大校场初步具备了广场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将其作为城市中心重点建设。1956年,最初将其命名为“人民广场”,而后1977年开工建设“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改名为“八一广场”,并沿用至今。几十年来,广场经过多次改造和扩建,一直是省会城市中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经过中午的一番休息,下午1点左右实践小队步行前往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

或许是时间尚早,纪念堂内人并不多,越发显得庄严肃穆。作为中国第一家拥有全部英烈名单的纪念堂,对烈士的敬仰之情,随着参观的深入而更加浓烈。从正门进入前厅,映入眼中的首先是一面铜浮雕,浮雕上方的“250000”格外醒目,这个数字代表着,在江西,曾经有二十五万余人为了革命而牺牲。他们都是我们值得敬仰缅怀的烈士。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始建于1952年7月,1957年10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馆内藏值得一提的是,

右转进入序厅。序厅中央摆放着一座雕塑,主体五人分别代表工、农、兵、学、商。转身,是一幅大型油画《革命烈士无上光荣》,厚重的色彩,描绘着人们与烈士道别的悲壮,震撼人心。画的下方,是三十七册名单。名单里记载的,就是这二十五万余名烈士。2412名烈士档案、4100余张烈士照片、1500余件革命文物,大多是家属捐赠或者寄存,我无法真正体会那种心情,但想必他们是骄傲的吧,让自己的父母兄弟于此长存,受后人观瞻,而非困于某地,只有少数人知道他的故事。

再转入正厅,实践小队正式开始了参观之旅。整个场馆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褒扬先烈继往开来六个部分。其中“方志敏在狱中”、“上饶集中营”给小队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或许我们记不住他们每个人、他们做的每件事,但我们应该铭记,有这么一群人,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做出了壮烈的牺牲。我们要去努力,要去奋斗,要去成为新时代的他们要去为中国再培养千千万万,为中国而奋不顾身的人。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