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代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壮、苗二族的文化工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响应中央关于复兴传统文化的号召,丰富相关民族文化研究,探寻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提高思考能力,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武汉大学“壮美南宁,苗忆黔乡”赴桂黔二省就壮苗二族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项目实践队于暑期分别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壮苗二族聚集的区域进行调研。
壮美广西织锦绣,鼓响南宁唱壮情
7月6日,壮族线队员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一周的实践过程中,近距离接触壮族人民,感受汉、壮二族的区别。参观广西南宁民族博物馆,在浓厚的壮族文化氛围中体验壮族文化的精妙;与壮族民间艺术团负责人攀谈,了解壮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奔赴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座谈中明确了非遗的传承手段。队员们皆为壮族铜鼓、刺绣等文化底蕴叹服,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对广西甚至国内非遗保护的情况都有了一定了解,也更加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锻织绣染巧手出,苗艺精妙待传承
8月25日,苗族线队员到达贵州省雷山县,开始了为期6天的探索苗艺的旅程。实践队员在雷山县丹江镇、雷山县永乐镇和丹寨县龙泉镇依次拜访了银饰锻造传承人杨光宾先生、苗族刺绣传承人张桂英老师以及蜡染传承人韦祖春老师。三位老师不仅带队员们参观了各式各样的银饰、刺绣、蜡染等苗族手工艺品,并且亲身教授队员们体验了一番种种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队员们不仅为手工艺品的精美而叹服,更为制作工序的精妙而叹息。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博览馆,队员们了解到,由于贵州省对非遗的保护相对其他省启动较早,苗非遗文化的资源现状和保护成果都相对丰富。
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对壮苗文化有了解但不深入,虽说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的都很到位,但许多民间老工艺仍然面临年轻人情愿外出打工而不愿意继承的情况。希望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更多人能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为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