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讯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媒体运营中心
本学年马克思主义经典读书会已经进行了六周。最近两期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学们也有着精彩的表现。
第五期中,第一组的三位同学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作了细致深刻的研读与探讨。
第一位发言人彭玥梳理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逻辑结构,并细读了书中第四段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文本;裘悦着重分析了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并由文本内容上升到了本书的现实意义;在价值探讨基础上,张馨彤主要阐述了本书表现的科学精神,谈及了对马克思缜密逻辑与探索精神的敬仰。
第二组的三名同学以《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为基础,阐发了各自的看法。
首先,钟灵从自己的阅读思路入手,谈及了自己对文中“俄国农村公社”和“卡夫丁峡谷”概念的理解;接着,姜欣妤对文章初稿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层,阐释了自己阅读后对俄国社会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最后,陈瑶探究了不同版本草稿的区别与联系,由此发现了马克思对俄国是否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审慎态度,并引发了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在与第一组同学交流时,郎廷建老师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出发,强调《<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提醒同学们不仅要注意序言中马克思的表态,还应该关注马克思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针对第二组同学关注较多的 “跨越论”问题,郎老师认为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跨越”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形态而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阶段,马克思考察俄国能否实现跨越,是因为俄国保留了农民合作基础,而当时世界已存在资本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俄国和世界现状的分析,总体对俄国实现“跨越”持肯定态度。
第六期中,第一组的四位同学相互配合,分四个模块对《大众哲学》进行解读。
首先,汪利群介绍了作者艾思奇的生平以及《大众哲学》创作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并解释《大众哲学》通俗化的原因;随后,李可奕总结艾思奇所讲哲学内容的科学性、阶级性、通俗性等特质,对重点语段进行解读;迟春晓讲述了作者所处年代《大众哲学》的时代影响和现实意义,强调哲学大众化的必要性;刘悦然透过现象聚焦《大众哲学》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原文分析本书对当今时代的启示意义与指导价值。
第二组四名同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为《新大众哲学》做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阐释。
陈浩宇解剖了《新大众哲学》的篇章结构,又从历史观和人民观角度出发,阐释了利益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季璠以英国与欧盟的关系为切入点,梳理了西方利益观和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异同,提出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这一看法;陈伊航站在新时代青年的立场上,谈及中国青年应有的模样;胡煜航运用《新大众哲学》的观点解析法国退休制度改革的原因、背景、内容和影响。
在第一组同学的分享完成后,杨旸老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对于本书中的部分案例在当今是否还适合我们阅读的问题,杨老师告诉同学们,身处互联网时代,知识储备会更加丰富、思维会更加活跃、观点会更加鲜活,我们的认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
在第二组同学分享完成后,杨老师针对“意识形态教育的‘度’在哪里”这一问题,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是要运用通俗的语言讲授哲学道理,特别是要构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二是从辨别各种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增进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这两本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即:始终以人民为根基,把握时代脉搏,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