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第二届“五四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中,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武天森论文《网约车平台的劳资关系研究》荣获二等奖,2017级本科生孟维嘉论文《“天下为公”的理与路:建党前后吴玉章“大同思想”的嬗变与实践》荣获三等奖,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在学术科研上的过硬素质和优良风貌。
2020年5月10日上午,第二届“五四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科生学术论文竞赛优秀论文交流会在线上顺利举行,其中,武天森作为第二组的报告人围绕本人论文作了主题发言,并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吉伟教授的点评。
武天森在发言中介绍道,网约车是一种典型的平台生产方式。在开展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网约车平台的劳资关系研究》对网约车司机的劳动过程进行横向流程分解,采用扎根方法进行纵向理论生成,提炼了一个网约车平台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得出了劳动对资本形式从属的弱化(个体自由)和实际从属的强化(集体禁锢)这一二律背反的结论。文章提出,为重塑网约车平台劳资关系,对于使用私家车加入网约车平台的劳动者,行业管理的目标在于使其回归“共享经济”的本质。对于“平台+租车公司+司机”以及平台直接提供用车等模式中的劳资关系,应将其界定为正式的劳动关系而非劳务关系,在行业内部建立企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在行业外部建设网约出租车平台,推动劳资双向监督机制的形成,通过规范化、法治化的行业管理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权益。
郑吉伟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武天森的《网约车平台劳资关系研究》关照了社会现实,体现了学术精神和问题意识的结合;挖掘了经典,体现出其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当今社会发展。当然,该文也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网约车则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现实,怎样能够将两者更好地对接起来,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突破之处。
参会后,武天森表示:“去年参加第一届五四杯是北渡南归,今年参加第二届五四杯是线上相会,空间原因并不能阻挡学术的热情,不变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学习和钻研。在人大马院主办的本科生的学术盛宴之中,我感受到了思想火花的碰撞,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们思维灵活、观点新颖,着实让我佩服。聆听完郑老师的点评之后,我明白了要把握马克思经典理论的阐释与当代社会现实的需要之间的关联,学会分析两者的张力和弥合其中的断裂,既不沉溺于思古之幽情,也不局限于自说自话,在通古今之变中凸显专业素养。”
孟维嘉在交流会中深受启发,他表示:“参加此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经典著作研读的重要性。研讨会上部分获奖同学对经典著作的体悟与分享深入透彻,观点表达新颖而有张力。除此以外,这些同学的理论文章史料占有翔实丰富,逻辑严密,对经典文本基本观点的解读与运用兼顾学理性与创新性,比较之下自觉未来学习研究任重而道远。”
据悉,《“天下为公”的理与路:建党前后吴玉章“大同思想”的嬗变与实践》一文阐述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构建了一个“天下为公”的美好社会愿景,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内生性矛盾,“天下为公”之“理”及其实现之“路”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文章指出,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前后,吴玉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之“理”的问题反思与实践求索,重新省视了大同理想的文化境遇、破题视野和价值逻辑,实现了对“天下为公”认识从“无路”到“有路”的思想转折,这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传统文化观的演变历程、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流会的其他发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本科生曹子逸和韩雨龙旁听了交流会。曹子逸认为,此次参会使她感慨颇丰:“在我看来,本次交流会中的所展现的论文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做到了“顶天立地”。既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问题导向意识,又具有理论深度,与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武天森同学的《网约车平台的劳资关系研究》就从网约车平台出发,结合剩余价值理论,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劳资关系问题;华中师范大学蔡方同学《新型冠状病毒防控中的社区居民主体参与研究》就是围绕本次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探讨增强群众主体参与性的路径……这次交流会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我们在本科阶段一定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打好自己本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尽量广泛深入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保障。同时,做学术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应该要学会站在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去思考更加本质的问题。”
韩雨龙在交流会中受益良多,他表示:“我的主要感想有:第一,树立“四个理想”,努力实现人生价值。这四个理想分别是个人学术理想、人生理想(前两者可统称为“个人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个人学术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学术理想与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内在一致性。而追求个人理想的奋斗过程又与实现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历史进程相契合。第二,进行“三个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修养。这三个学习分别是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广泛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虚心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第三,做到“一个不惧”,勇敢迎接挫折考验。这“一个不惧”,就是不惧怕前行路上的种种挫折、考验、风险、磨难。‘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今后,我要爱国、励志、求真、励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努力让青春焕发绚丽的色彩,以青春梦想和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在学术交流活动中亮点频频,屡获荣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综合实力,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教育的实效性,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育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不断创新本科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质增效”,支持和鼓励更多学子在学术活动中拓宽眼界,互学互鉴,增长才干,收获友谊。
20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