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先别急,校友会已经尽力在帮你们调度了,要是有适合的最新货源会第一时间通知的,好吗?”
“谢谢你们……医院从1月底开始医疗物资就紧张得很,眼看着收治患者越来越多,能撑多久真的不好说……”
“明白,我们也是急你们之所急,干这个工作就是为了解大家燃眉之急的!……这儿有另一个电话,咱们有消息再联系哈!”
“拜托了……”
手机那头传来“嘟嘟嘟——”的提示音,雷洲这才赶忙拿起狂响不止的座机听筒:“您好,武大北京校友会物资联络,您有什么需要吗?”
这样的电话,雷洲不知道接过多少回了。
古之兵法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然而,庚子年初,荆楚大疫,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让湖北省各市县的医疗物资纷纷告急,各地医院拉响了物资短缺的警报铃,纷纷向社会求助。医疗物资既是保护“白衣战士”的“铠甲”,也是患者抗击新冠病毒的“武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名学生深知其中要害,他们决定,要做为前线运输“弹药粮草”的“后勤兵”。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雷洲 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志愿者 2016级本科生
雷洲是湖北人。身在家乡的他,每每浏览到湖北省各市县医院医疗物资短缺的通告时,总会陷入沉思:“除了捐款之外,我们还能为一线的白衣战士做些什么?”
2020年2月7日,朋友圈出现了一则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招募联络湖北地区各医院志愿者的公告。雷洲知道,是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物资对接工作可谓“千线穿一针”,随着疫情蔓延和武大北京校友会相关工作逐步开展,雷洲的电话铃响越来越频繁——电话线牵连着的,是许多来自湖北各省市的各级医院筹备医疗卫生物资的希望。他明白,没有物资就没有救治,人命关天,容不得一点马虎。
接触这个完全陌生又繁琐异常的志愿工作,雷洲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与医院对接需求后,他首先要查询医院所在地区的感染人数、重症人数、死亡人数等疫情状况以及医院等级、是否为定点治疗医院、是否有发热门诊、医务人员数量、床位数量、医疗设备数量等医院信息,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医院收治的患者数量尤其是重症患者数量。
接着,他需要联络湖北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定点医院与发热门诊了解当前的医疗物资紧缺情况,摸清最紧缺的物资种类、最紧缺的物资日消耗量以及当前的物资库存量。在核实对方需求真实性、确定优先级后,他要将对接的所有医院的物资紧缺情况收集整理上报给校友会的负责人,由负责人组织购买医疗物资,按照上述指标来统一调配医疗物资给各地区的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这个过程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记录在册,完全公开。“这是一场漫长的接力马拉松,每一个接棒人都至关重要。”雷洲这么评价联络物资的工作机制,“我是第一棒,这一棒得握紧了,它掉了,后面就无从谈起。”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湖北各市县的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普遍存在物资紧缺的情况,许多医院在一个月内消耗完了半年储备的物资。”雷洲回忆当时的情景,额角竟冒出微汗。他记得,1月底、2月初时,国内的医疗物资普遍紧缺,医疗物资供应厂商也还没来得及复工,经常遇到拿资金买不到物资的囧境,因此捐赠的物资也只能短时间内缓解部分医院的掣肘之况,如果生产跟不上就难以为继了。一时间,惨淡愁云笼罩在他和同事的头上。“仿佛是打了一场遭遇战,我们措手不及。”
也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心系疫情的武汉大学校友们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克服重重困难,从海外抢购医疗物资寄回国内。雷洲清楚记得,校友会有多少个经手的物资是辗转多地才顺利运送到医院手上的,可即便如此,校友们和华侨华人同胞仍然坚持捐赠,而且流程一次比一次快。“武大人的根不管植于何处,总会有一支伸向珞珈山。”校友会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让“永是珞珈一少年”不再是一个美好的念想,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天南海北武大人的力量。那个晚上,满载校友捐赠物资的直升机在短短2天内从千里之外空降武大桂园操场的消息,让他深深动容。“当时就被震撼了,一瞬间感觉自己的苦和累都凝成了‘值得’二字。”
一线医务人员的伟大与无私更让雷洲印象深刻:“那段时间国内的医疗物资普遍稀缺,难以满足医院庞大的物资需求。但是医务人员仍然向我表达了最真挚的感谢:‘一点一滴对我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帮助。’”当疫情渐渐好转、医疗物资短缺问题逐渐改善,雷洲从医务人员那里听到最多的则是:“先问问其他兄弟医院是否需要,如果有多的可以稍微匀给我们一些。”湖北的冬日常伴淅沥小雨,寒冷难捱,但听到这样的话语仿佛是从心里涌出一股热流,温暖了身体,激励着自己将这份意义非凡的工作坚定地做下去。
从2月7日开始担任物资联络志愿者到3月21日对接完最后一批物资,雷洲总共承担了总额超过30万的医疗物资对接工作。在与一线医务人员深入交流的43个日日夜夜中,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了这样的认识:“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保护患者抵御病毒的侵扰,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们保护得很好,让他们披坚执锐去战斗。”
当我国疫情的阴霾逐渐被春风吹散,雷洲对接过联络过的几家医院仍然时常会予以告知医院的治愈患者数量与抗疫工作进程。很多医院告诉他,会在疫情完全结束后开具感谢信感谢武汉大学北京校友会团队、医疗物资捐赠单位以及每一位参与联络物资的志愿者。
而在国际范围内,还有更多的国家疫情仍然严峻。“目前武汉大学校友总会发出了‘我为海外校友捐口罩’的倡议。许多校友在之前的采购医疗物资、运输医疗物资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之后校友会的工作方向可能会转向世界范围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的国家与地区。”雷洲如是说。
采访的最后,雷洲引用基辛格在《论中国》中的话说到:“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面对阴暗角落里突然钻出、肆虐生灵的病魔,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就是中国“最勇敢的人”。他认为,大家都应始终铭记医务工作者在这次抗疫阻击战中的伟大奉献,更加尊敬医务工作者,时常感恩医务工作者,共同守护这群守护我们的人。
“我必须对物资的捐献流程了然于胸”
*胡泽勉 湖北省慈善总会志愿者 2019级硕士生
“你好,我是胡泽勉。”电话那头传来令人心安的声音。
加入湖北省慈善总会,对于胡泽勉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2020年1月底,正是疫情最为紧迫的时刻,当偶然看到导师在群里发送的湖北省慈善总会志愿者招募信息时,他与同群的很多人一样,递交了报名表。在此之前,这位在珞珈山度过了五载时光的武大马院学子,就早已在自己所在地报名了社区志愿者。
冥冥之中似乎早有注定,在提交报名表的同学们中,只有胡泽勉被录用了。从那天起,他便开始了自己长达半个月的湖北省慈善总会志愿者的经历。
起初,他是一名每天要接听上百通电话的热线组志愿者,每一通播向省慈善总会的电话,接起的一头都有可能是这个说话和和气气的大男孩。在那段时间里,每天12:00—17:00,胡泽勉从未休息过。刚刚接完上一通电话,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下一通电话就打来了。少则半分钟,多则三四分钟,在这整整五个小时里,胡泽勉就是这样不断重复着接通电话这项工作,通过细细的一根电话线,为身处疫情中焦虑的人们架起沟通的桥梁。
“有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接电话的机器一样,不断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回想起这段经历,他这样说道。作为大众反馈信息的第一道关口,他接到的电话五花八门。从物资捐赠渠道到疫情防控方法都有人打电话来出谋划策,甚至还有人要将自己的祖传中药捐赠慈善总会,以期为疫情的早日结束尽一点绵薄之力。对于每一通电话,胡泽勉都认真做好了记录,为后续事项的处理提供信息。
做了几天群众的“话务员”后,胡泽勉被调往人员最为紧缺的境内物资对接组,负责对接有意向捐献的捐赠方。在他刚加入这个团队时,团队仅有30余人,却要负责所有境内物资的对接工作。湖北省慈善总会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官方认定的捐赠渠道,每天有大量的捐赠单信息涌进群内,那段时间,是胡泽勉和他所在的团队最忙的日子。
一单物资,从捐赠方手中到接收单位,需要经过纷繁复杂的环节,在湖北省慈善总会这个庞大的组织下,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来负责,以保证捐赠流程的快速和准确。相比于后期对接接收单位,胡泽勉的工作要更为复杂。接收单位是湖北省各个地方的医院,各大医院所需物资都有明确的数据,更多需要和数据打交道。而捐献方有时是个人,有时是单位,捐赠的物资有时是现金,有时是口罩、消毒液等物资,面对不同的捐赠方和捐赠物资,他都需要做好相应的处理。“我必须对物资的捐献流程了然于胸,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应急情况,也能对捐献方的问题对答如流。”他说。
在担任物资对接志愿者的这半个月中,胡泽勉也遇到过不少突发情况,需要他做出应急处理。他对接时间最长的一次物资对接,从联系捐赠人到接收单位收到物资,前前后后花费了十多天。这是一份向医院捐赠酒精消毒液的单子,但是当这批物资送到医院门口时,却发现这些消毒液的酒精含量没有达到75%,不符合医用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物资经过省防控指挥部的统一调配,由省慈善总会转向区慈善总会,由区慈善总会通过其他渠道将物资用到实处。谈及此事,他道出自己当时的想法:“虽然没有用到医院身上,但是得知这一批好心人的爱心捐献有好的下落,我的心里还是更踏实了。”
从向捐赠人获取各类合格证明,到接收单位地址分配下来,再到物资的运输,处处环环相扣,稍有不慎,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遇到问题。这项工作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经历让胡泽勉在这些方面更有优势。“其实相比于一线的医护、专家,还有维持社会基本运转的劳动者们,我认为自己做的只是非常普通的工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
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高强度志愿工作,胡泽勉每天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信息,他感到了些许疲惫。身边在这次疫情中结识的志愿者朋友们也会时不时向他抱怨工作中的困难。对于这些,他有自己的调整方式。“对于工作本身来说,我觉得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好。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各类矛盾会比平常时期更多地凸显出来,这时候也就更需要我们在工作时保持耐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在参与志愿活动之余,胡泽勉也从未停止过思考的脚步。喧嚣过后,留下的不应该是风过无痕的寂静,而应该是刻骨铭心的反思。为什么2003年之后,一样的事情会再次重演,造成这么多的生命逝去、家庭破碎、经济受阻。如果以后有类似的新病毒再次到来,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来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出现。“我觉得我们需要牢记历史、吸取教训。”
春天是挡不住的。
2020年3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在直播中表示“武汉正在走出至暗时刻。”3月,中国人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武汉发起总攻,武汉方舱医院全部休舱,各地下调应急响应级别,省域为单位复工复产,援鄂医疗队陆续回家……4月8日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有序疏通交通。社区解封,图书馆重开,快递恢复,地铁启运——春到江城,冰封的城市终于等来了坚冰融化、万物复苏的一刻。这一切都在昭示着这场危难即将作为“过去式”载入历史,中国人迎来了胜利。
疫情过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们将渐渐归于平静生活,或忙于毕业论文写作,或继续完成学业,或着手实习创业。但这段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在他们的脑海里烙印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对他们而言,他们只是做出了任何身处危难的中国人都会选择的平凡善举,但千万平凡人的举手之劳,就能唤来一片春天。
3月27日,新华社全景式抗“疫”纪录片《英雄之城》上线。欲问谁是英雄?或许一首广为流传的诗已经揭晓了答案: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