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万千家庭卷入其中,万千处于教育关键期的孩子仓皇无措。一切都历历在目,但又在顷刻之间被现实重重地压到了心底。也正是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感情,让即使远在异地的她们每天都在思考着,要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窗前的一方书桌,便是饱含使命感的大学生对抗疫情的最优战场。
茶一壶,炊烟一缕,书房一间。
像往常一样,王琳赫结束了自己一个小时的授课,端起手旁的水杯润润疲劳的嗓子。但聊天页面的关闭键却迟迟没有被按下。也许是屏幕对面的小男孩儿依依不舍的神色让她有些不忍,在稍作调整之后,她重新对着小男孩展开笑颜:“今天的课后休息,你想跟姐姐聊些什么呢?”
和王琳赫一样,疫情“黑天鹅”的出现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疫情席卷而来,被称为“白衣天使”的人们张开了他们的双翼,护佑脆弱的生命躲过死神的镰刀,保存人间万家灯火中的每一盏。医护工作者的孩子们“把亲人借给大家”的纯善之心,暖化了她们的心,因为善与善的共鸣,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名本科生的生活,和她们素未谋面的四个孩子产生了美妙的交织。
“每次下课都特别难,这课都下不了”
*2017级 小学三年级辅导志愿者 王琳赫
你见过主动要求“拖堂”的学生吗?王琳赫见过。
这名学生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男孩,王琳赫一周中会花三个晚上辅导他的语文,约定时间是一个小时。她自制临时黑板教他字词、读写、古诗,小男孩非常乖巧,上课很专心。小男孩的奶奶也称赞她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语文老师。在辅导了几次课程之后,她和小男孩迅速熟络了起来。原来,他的爸爸因疫情滞留国外无法回家,妈妈是武大校医院的医生,投身一线无法顾家,他的生活起居全由爷爷奶奶照顾,小男孩已经有两个月没有见到父母了。爷爷奶奶虽然万般疼爱孙子,但隔代亲之间确实没有太多的话可以倾诉。有一次下课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问:“姐姐,你可以再陪我一会吗?”
男孩稍显孤单的稚嫩话语戳中了王琳赫的心窝,使她的心隐隐泛起一阵酸楚。她知道,任何孩子的童年都是需要陪伴的。在一个小时的课程之后,王琳赫会再陪着小男孩聊聊天,分享自己喜欢的书,交流每天的生活,有一次甚至还围观了男孩的新兴趣——刺绣。“他一直在给我演示怎样去绣一只小猫,就像直播刺绣一样。孩子真的特别可爱”,她笑着说,“每次下课都特别难,这课都下不了。”
在王琳赫看来,志愿者的特质是真诚与一颗纯粹的赤子之心。在被问到为什么参加志愿服务时,她的回答尤显真诚:“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我要参加,我想参加罢了。”志愿服务让她对这次疫情又多了些悲悯之情,能够“悲他人之悲,乐他人之乐”。或许有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当一名志愿者,去无偿地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王琳赫坦然道:“志愿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志愿者得到的永远比付出的多。就像张荣华老师在课上说的那样‘可能你这个人一辈子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但你想到因为你的一个简单的举动让一个孩子喜欢学习,知道知识是可以真正改变命运的,你会觉得无比的充实和满足,你会觉得你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或许,志愿者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别人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这是王琳赫的信念。“这次疫情,说到底是对我们00后和90后的一次考验。”2003年,当王琳赫还是一个刚上幼儿园的懵懂孩童,她不知道,家乡内蒙古正在遭受“非典”的折磨。电视里“高考录播课”的教书声,救护车呼啸而过的警示声,是她童年不可忘却的一段插曲。“其实那时候去治病救人的也是年轻人,也就是我们这个年纪。接力棒递过来了,社会对年轻人有期许,既然不能到医院冲锋陷阵,希望自己的学识和作为能分一点忧。”她望着与小男孩的聊天记录说,“这或许会是一种传承吧。”
对她来说,这场考验并不会多么轰轰烈烈,而是仅仅像现在这样,在一间书房,在一方屏幕,在细细一条网线,却是最真实、最郑重的考验。
“你们守护这座城市,我来守护你们的孩子”
*2017级 高三辅导志愿者 王佳怡
“从自身来看,身为大学生的我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当这群不计回报的白衣天使为我们负重前行时,我们理应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看到“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公众号发布的招募线上辅导医护人员子女志愿者通知时,王佳怡提交了报名表。
往后的日子,她窗前的书桌,便成了她的战场。
王佳怡对接的是一位高三女生,虽然她来自职业学校,升学压力不大,但王佳怡仍然坚持每天对其进行英语辅导。起初学生并不是很配合,这名锲而不舍的“老师”通过寻找共同话语、了解彼此兴趣爱好、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很快便和她建立了友好关系。
就在教学进展一切顺利时,志愿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大的人力缺口。原本就是院学生会主席、有着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王佳怡担起了责任,“我有经验,我来吧!”
从此,王佳怡一方面要承担起繁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原本的正常教学。作为武汉市医院小学中学部负责人,她每天都要完成成百上千份志愿者填表登记、家长学生信息汇总、问题反馈登记等一系列量大而杂、极需耐心和细心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教学的课件制作、课上教学和反思总结。一个又一个夜晚,凌晨的台灯与月光遥相呼应,照亮了她娇小却充满力量的身影。
“说实话,工作开始的那几天是非常不适应的,这和我之前做的学生工作有很大不同。”高负荷的工作量、每天不定期的会议以及各种突发状况曾压得王佳怡喘不过气。也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王佳怡才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与感动。“姐姐!姐姐!我今天出去买了好多好吃的!我拍照给你看!”学生们会主动分享生活中的喜悦,“我们已经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了,更像是彼此陪伴、互相倾诉的挚友。”想到这里,她轻轻地笑了。
同事们会为了辅导一门课,主动研读一本从未学过的书籍,只为让学生领悟的更加透彻。“其实在大家看来一个简单的志愿活动,背后一定都凝聚了无数人夜以继日努力的汗水。”王佳怡如是说。
在这份温暖与感动的包围下,她更加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量。那个在一线穿着防护服的父亲对自己说过的“谢谢你对我女儿的辅导!”“这段时间麻烦你啦!”不断在心中回响,她认真地备课,因为她知道,她不能辜负一名战士的嘱托。
联络群和夜空中的星星一起闪烁起来,伙伴们开着玩笑,就像大家围坐在火炉旁,谁也不说话,透过火光望向对方的眼眸,坚定且温柔。
无限可能的夜晚,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校园中的志愿者到面向社会的志愿者,志愿精神仍不断延续”
*2017级 小学二年级辅导志愿者 范凯玥
对于英语家教和志愿者工作,范凯玥可谓经验丰富,曾经担任过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的她同时还辅导过初高中学生英语课业。“为了备课,我找到小朋友的家长拿到了教材并认真研读,然后在相关视频网站上进行了学习。”范凯玥并没有因为以往的经验而对这份工作有所轻视,她认为自己是否付出百分百的心意和精力,对外界天然敏感的孩子们是知道的。
可即便如此,实际教学过程和家长对教学内容的期待还是给了范凯玥全新的挑战。她不得不有些懊恼地接受,以口语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让她提前做的准备变得鸡肋。辅导初高中学生经验丰富的她,并不善于和低学龄的小学生沟通互动。小朋友的学习基础薄弱,又是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年龄,她的家教工作自始至终与困难相伴。
在志愿活动中积淀了认真负责品格的范凯玥不愿意就这么向困难低头。她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调整策略:摒弃了过往积累下来的经验式教学方法,从零开始备课,设身处地为教学对象设置了情境式的交流话题与口语训练,并积极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媒介保持小朋友注意力的集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家教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小朋友对与她通话这件事更加期待了,有时候会在约定的时间前来请求她陪自己说说话;屏幕那边专心致志的眼神也多了,相应地也让她的互动状态更加自然。
担任家教志愿者的过程中,并非只有耕耘的辛勤与汗水。谈起家教志愿者过程中最难忘的细节,范凯玥提及一封不曾预料的感谢信,满怀感慨:“孩子的家长突然在辅导群里发出一封感谢信,信里描述的是孩子的成长与下课时的依依不舍,以及家长对我们家教志愿者的感谢”。除了家长的感谢信,让她感到欢喜与欣悦的还有小朋友对她的接纳与喜爱,她笑言:“小朋友经常会用他的童言童语和并不成熟的英语语法向她推荐他喜爱的绘本”,而其中展现的童真与可爱更是让她直呼“十分治愈”。在她看来,志愿服务并不纯粹是单方面的付出,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得到温暖的回馈。
“原来我是校园中的志愿者,现在我变成了面向社会的志愿者,但角色并没有质的转变,志愿精神仍在不断延续”。的确,对于范凯玥来说,“志愿者”一词仿佛早已成为与她紧紧贴合的独特标签,“有一份力,出一份力”的朴素话语是支撑她在志愿之路上越走越远的坚定初心。
此刻的窗外灯火阑珊、月影轻染,忆及孩子童趣的话语、家长那封满含祝福的感谢信,她想,无论是确定的现在还是未曾谋面的将来,她都希望自己能像“一堂思政大课”中冯秀军教授所言“胸有大志,心有大我,肩有大任,行有大德”,满怀热爱地在志愿的路上走下去。
“希望回到武汉之后,我可以送给她一份拼图”
*2019级 小学一年级辅导志愿者 杨琛
最初,杨琛错失了加入武汉大学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的机会。而招募线上辅导医护人员子女志愿者的通知给了她新的机会,她顺利地成为第六批线上辅导志愿者,并因此结识了一个“可爱多”女孩。
正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读的大一学生杨琛,课业负担相当繁重,可她却认为:“虽然课业繁忙,但并不是说我完全挤不出时间去做出这份贡献,时间是可以协调和规划的。在处理好学习的同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总比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好。”接下这份重担,杨琛并不是一个人在承担。在辅导小女孩功课上,父母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同她一起创造条件,共同帮助小女孩。
杨琛在这份志愿者工作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作为一位刚踏出高中校园不久的大一新生,她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教育学生;另一方面,作为家中年龄最小的孩子,她第一次以姐姐的身份照顾妹妹。因此,在第一次和自己对接的小女孩通上视频时,杨琛是紧张的,因为陌生和不熟悉,两人的交谈有些生硬。好在小女孩开朗乐观,两人的交流渐入佳境。当杨琛问起小女孩想要一周交流几次时,小女孩用甜甜的小奶音说:“我天天都想和你交流,我天天都想和你说话!”
面对孩子,杨琛像一个温柔的大姐姐一样陪伴着她。古诗、谜语、动画片是她和孩子沟通的桥梁,杨琛用它们走进孩子的心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每周总有几个夜晚,她是这样和度过的。孩子稚嫩的声音润入心田,杨琛一时分不清,是她滋润了孩子,还是孩子滋润了自己。在这一来一往中,信任与友谊就在彼此的心中生根发芽了。
对于这份志愿工作,杨琛用了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耐心”,一个是“理解”。平时安静而内向的她,其实并不擅长和不熟悉的人打交道,而这次志愿活动改变了她,她慢慢学会像一个温和的大姐姐一样和孩子交谈,学习如何做好一个倾听者,如何做好一个老师。在她给予小女孩最温暖的陪伴时,小女孩也以自己的方式回馈了杨琛最宝贵的财富。她们是彼此的老师,亦是彼此的好朋友。
与孩子相处的欢乐时光让杨琛希望一直和小女孩保持联系。“我不希望这次的沟通仅仅是因为我是志愿者,她是小朋友,所以我需要陪伴她、与她沟通,等到疫情过去,我们就再没有联系。我觉得这样不是我参与志愿的初心。”谈及疫情结束之后的事情,她第一个想到的依然是这个和她陪伴了近一个月的孩子,她说:“希望回到武汉之后,我可以送给她一份拼图,也是对我们这次相遇的纪念吧!”
这次活动为了杨琛打开了一扇窗,在这扇名为“志愿”的窗户里,她看到了“小爱能汇成大爱,溪水能汇成大海,最后都会有无限的力量”。又到了上课时间,杨琛打开电脑,向屏幕对面的女孩报以温柔的笑容,她希望自己能做好那一道涓涓溪流,用力所能及的力量,抚过某一处微小的角落。
当小男孩把含苞待放的樱花照片发给自己时,王琳赫才发觉,武汉大学的樱花季这么快就要到了。
在这个难忘的樱花季,珞珈山脚不再熙熙攘攘,樱飞漫天却只能孤芳自赏。王琳赫开始想念那往日不堪其扰、拥挤难行的樱花大道。“我希望,一切都能恢复正常,还是可以看到玻璃晴朗,橘子辉煌的那一天。”
在未来的某一天,或暖阳和煦,或星霜荏苒,四位志愿者们将会在灿华似锦的校园里相聚,走在老斋舍前有说有笑。她们眼里的樱花,是纯粹无暇的绚烂;樱花眼里的她们,是为奉献者奉献、与逆行者同行的温厚。
“你喜欢看樱花吗?”
屏幕对面的男孩点点头。
“为什么呢?”
“因为,樱花开了,春天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