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晚7:00,以“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从马克思到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为主题,来自复旦大学的王凤才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M218会议室作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杨礼银、刘明松、付克新与院内外学生一起参与了论坛。
首先,王凤才教授提出了马克思的“四种形象”和“四种精神”。他指出,马克思集哲学人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历史人类学家和政治革命家四种形象于一身,理论成果与实践经历丰富。马克思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实践精神、理想精神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钻研与身体力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引和激励作用。
接着,循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王凤才教授提出并详细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五种阐释路径。他指出,自恩格斯之后,世界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国外马克思学”、“正统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五种阐释路径。国外马克思学包括了西方马克思学、苏俄马克思学和日本马克思学三个主要部分。西方马克思学的主要代表有德国的Iring Fetscher、Wolfgang Fritz Haug、Manfred Neuhaus、 Rolf Hecker、Klaus Höpke,法国的Auguste Cornu和Maximilien Rubel,英国的David Mclellan、 Sean Sayers、Terrell Carver和Michael Krätke,以及美国的Alvin Ward Gouldner、Robert L. Heilbroner和Norman Levine;苏俄马克思学的主要代表有梁赞诺夫、阿多拉茨基、巴加图利亚等。日本马克思学的主要代表有佐藤金三郎、广松涉、大谷祯之介、内田弘、平子友长,他们近年对《资本论》手稿的编辑和出版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外马克思学偏重于文献学考证 和文本学解读,强调学术性。正统马克思主义分为老正统马克思主义、新正统马克思主义和新旧之间的第四国际马克思主义。老正统马克思主义包括伯恩斯坦、考茨基、卢森堡、希法亭等,新正统马克思主义主要指列宁主义、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原苏东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等,而处于新旧之间的主要代表是托洛斯基和曼德尔。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的突出特点是意识形态性,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方马克思主义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个方向,人本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科学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另外还包括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偏重文化阐释,强调思想性。东欧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包括南斯拉夫实践派、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波兰意识形态批判学派、捷克人本主义学派,这一路径强调现实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他还对这五种阐释路径进行总结,这五种阐释路径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共同点:第一,都以马克思思想为理论来源,并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第二,都有批判精神和(或)科学精神;第三,都有理想精神和(或)实践精神。
在五种阐释路径的基础上,王教授分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格局和热点问题,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意义、需要处理的十大问题以及需要反对的三种错误倾向。
在王凤才教授的讲解结束后,在场老师和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王教授都给予耐心讲解。王教授语言幽默,金句频出,笑声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