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4日晚,主题为“大学思政课老师应该向高中政治课老师学什么”的第二期青年教师圆桌谈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本次圆桌谈由学院青年教师协会主办、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协办。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唐斌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清华博士,黄冈中学、襄阳四中、襄阳五中、武汉中学等高中政治课教师代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威教授及相关师生代表四十余人参与圆桌谈活动。圆桌谈由刘水静副教授主持,嘉宾代表热烈发言,深入研讨,取得良好交流效果。
一、就问题说现状
活动伊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威教授致辞。杨老师强调:“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需形成统一体系、构建有机链条。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认真思考现阶段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在纵向衔接上所存在的问题。”他希望此次圆桌谈能加强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的联系,使其从高中政治课教师身上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宝贵启发。
本次圆桌谈的两位特邀嘉宾——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唐斌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清华老师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高中、大学政治教育的衔接、深化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唐老师结合自己指导师范生的经历,从“内容”、“断点”、“转化”、“分科”这四个层次分析了大学思政课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孙老师同样表达了在课程衔接方面的问题及思考,并总结出高中与大学两个阶段相比的四个变化:老师心理期待变化、课堂管理变化、学习目标、师生关系变化。
随后,来自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高荣、李学桃、李向勇、陈武四位青年教师代表也分别结合自己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课程谈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高中、大学政治教育的衔接问题。
二、以实践促创新
高中政治课教师代表就相关老师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四位进行主题发言的老师分工有序、协作紧密,结合各自丰富的教学经验,向大家全面地介绍了高中政治课四本必修教材的具体内容与教学方法。
来自黄冈中学的陶老师针对“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的问题,提出让学生进行定期、自主知识梳理的解决方法。针对“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的问题,陶老师提出要让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时事热点,还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来自襄阳四中的李老师认为高中生与大学生对于政治课学习态度有所差别的原因在于高中与大学的评价体系不同。她指出,适当改变大学课程教学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模式,将会对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起到一定的作用。
来自襄阳五中的刘老师认为“问题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她建议大学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经典书目,为学生播种下长远学习的“种子”;老师也应发挥榜样作用,以个人特质感染学生。
最后出场的是武汉中学的师老师。“理论必须与现实结合,思想必将在实践中跃升”,他以自身教学经历为例,提出“让学生亲自做结论”、“尊重学生独立思想”、“以自身广泛爱好吸引学生”的三个建议。
三、因参与触深思
来自襄阳五中及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五位学生代表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就本次圆桌谈的主题进行了自由讨论。
韩雅君同学指出大学思政课相比高中政治课具有更全面、更宏观的视野,其教学应该更有深度,方式应该从“带着学”转变为“引着学”。
雷洲同学从教材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反馈结果等四个方面比较了大学思政课与高中政治课。
阮芷若同学建议从细节入手改进,希望大学老师能学习高中老师对教学过程完整性的把握技巧。
丁兆颖同学倡导大家客观、公正地对待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而非简单将二者妖魔化,认为双方如果都能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做到最好,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赵政鑫同学提出,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存在外部环境、课堂状况、教师情况和学生特点上的不同,强调了高中政治课与大学思政课在最终目标上的一致性。
四、由积累现真知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生谭庆华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相互交融、相互生成、相互建构、相互认同、相互应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这“十个相互”来表述这两种课程的相互关系,并指出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当前学校德育的迫切要求,要把握新时代的新变化、新趋势,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衔接模式。他提议大学老师应经常邀请高中老师开办交流会、讨论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贯通。
本次圆桌谈原定于20:45结束,但一直到22:15才落下帷幕。整场活动提疑与答惑交织,轻松与真切并存,思想的泉水涓涓涌流,启迪的火花闪闪碰撞。与会嘉宾相互倾吐、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携手并进,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