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三下乡:行程记 抖擞非遗:互联网时代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调研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团   发布时间 : 2019年08月09日 02:16   点击量: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在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润物无声,给予中国人生活的养分。经济与管理学院互联网时代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调研实践队实地走访北京市多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与研究机构,旨在全方位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转化现状,研究互联网时代的传承方式与数字化的传播机制,以及非遗产业化的发展路径与竞争策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见人见物见生活

2019年6月23日,实践队首先来到了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以“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宗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与非遗保护协会专家的座谈中,我们了解到,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目前,第一次全国非遗资源普查已完成,登记资源总量约87万项。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务院批准公布了四批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建设成效明显。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全国已累计举办培训班630余期,覆盖传承人群累计达9.5万人次。支持设立了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确定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一直在路上,成效显著。

前门华韵非遗体验中心:“创造可带走”的非遗记忆

6月24日,实践队走访了由长期致力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永新华韵文化产业集团联合上百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倾力打造的前门华韵非遗体验中心。作为当前为数不多的一家在非遗文化传承与实现良好经济效益上实现双赢的企业,前门华韵很好地向我们解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大潮。不遗余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非遗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非遗产业化的出路。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国家级非遗大师的精品佳作和创意衍生品,这些血统纯正、创意无边的非遗文化产品,来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喜欢的话就可以带走这份非遗记忆。除了各种精美产品外,还有丰富的交互式体验,在这里我们还能体验到皮影、剪纸、刺绣、竹编等上百种传统技艺,创造“可带走”的非遗记忆。前门华韵非遗体验中心的落成是“1+N”战略的重要实践,也标志着前门园区体验、博览、交流、传习等功能定位的全面提升。

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遗保护任重道远

为了进一步探寻基层非遗保护工作的情况,实践队来到了北京市首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博物馆——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近年来人民群众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的相关活动主题鲜明、丰富多彩,成为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的重要节日。但与此同时,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非遗项目申报与入选过程中评价标准不一,主观性性强,非遗入选项目鱼龙混杂,部分非遗项目后继无人,如何实现非遗保护成果为人民共享、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等等仍是未来需要攻克的重点与难点。

在我们看来,对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未必靠记录记载,它关键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演绎,正如对古琴最好的保护未必靠恒湿恒温,而是靠琴人的弹奏。传世文化瑰宝穿越历史,重现旷古遗音,于文化本身,这是非遗的幸事,于我辈,亦是传承发扬的重任。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