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的进行,“扶贫”一词在社会中被广泛讨论。我们选择了扶贫主题中与我们学生密切相关的“教育扶贫”作为着眼点,以此为主题,成立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赴河南省林州市教育扶贫成果调研实践队,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家乡近几年的教育扶贫的发展情况与成果。
我们走访的第一站是林州市庙荒村。“庙荒”,指由于香火稀少,村子里的庙都已经荒废,从这个名字中便可以看出当初的贫穷。
我们首先来到了张全(化名)家,遇到了在家里做家务的张全母亲。从他母亲那里得知,张全现在在华科攻读发动机专业硕士,他家是因病致贫,他的父亲由于精神疾病外出打工不便,家庭收入微薄。张全妈妈说:“孩子知道家里条件不好,大学期间也十分节俭,很少向家里要钱。”大学期间,依靠国家生源地贷款和贫困生补助,以及一部分勤工俭学的收入,张全的学费、生活费基本都能解决。每次提到张全,张全母亲都十分骄傲。张全母亲跟我们谈起孩子以后的发展:“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帮助,虽然我们以后也许做不了什么大的贡献,但至少做国家的一颗螺丝钉。”
之后我们来到了刘怡(化名)家。刘怡今年15岁,还在上初中。其父亲早亡,现在住在舅舅家。我们到刘怡舅舅家时,了解到刘怡这个暑假和同学一起到饭店打点儿零工。舅舅说到:“刘怡特别懂事,告诉我们这个暑假自己去外面挣点儿零花钱,以后就不用一直跟我们要钱花了。”刘怡上小学时每年有2050元补贴,然后学校也会提供营养餐费,基本上可以满足学习开销。
我们走访的第二站是林州市合涧镇木纂村。木纂村有千户多人家,村子虽然大,但以前是林州市有名的贫困村,近几年由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才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首先来到了刘欣怡(化名)家,刘欣怡今年要升初中了。她父亲由于脑梗后遗症干不了重活,家里基本上靠母亲在公益岗位上工作的收入维持。她姐姐今年刚刚初中毕业,到外地一个职业学校学习。
我们刚一进门看到了刘欣怡家墙上密密麻麻的奖状,询问后得知刘欣怡在班里成绩一直是前几名。她还给我们看了她在家自学《新概念英语》的成果,说:“自己感觉英语还是不好,于是自己买了本书学习,有不会的就去自己问问老师。”书上写满各种小笔记,字也很工整。
之后,我们又去了另外几位贫困生的家中,为他们送上了我们的文具礼包。
期间我们跟木纂村的信息统计员聊起了木纂村的贫困家庭的情况,木纂村几千户人家,哪些人家里什么情况,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她的手机上记满了村里人的电话号码。可以说,每个贫困家庭的脱贫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这些基层工作人员。都是他们一步一步,走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走出来的。
最后回到林州市教育局,正好那天是生源地贷款办理的日子。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办理了生源地贷款,其实这也是“教育扶贫”的一部分。这些贷款看起来不起眼,但帮助很多贫困大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还有各种助学金、营养餐费等等,虽然有的只有几百块、几千块,但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可能便能够减少家里面近四分之一的开销。“教育扶贫”,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教育扶贫”的本质便是保证每一个孩子不会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只要有梦想,肯努力,每个孩子都能在求知路上不断前行。对于小学初中的贫困家庭孩子来说,营养餐费,补助金,便能够满足他们大部分的生活学习花销。对于高中来说,则是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等,减轻贫困学生的家庭负担。对于大学来说,则主要是通过生源地贷款等解决学费和住宿费,为上大学做好保障,通过助学金和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解决生活上的开销。
“教育扶贫”的第一步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们有学可上,下一步便是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心理和学习资源上的问题。有时候,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还需要多一些书籍,多一些能和他们聊得开、给他们鼓励的伙伴。我们此行,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鼓励、一个希望的种子,以期之后长成苍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