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31日,是武汉大学公共文化服务PPP模式调研实践队与实践单位商量好进行实地参观访谈的日子。迎着闽江吹来的晨风,行驶在仓山区的山间公路上,小队一行人终于在上午九时半抵达了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这是一座单体大型文化综合体,也是运用PPP模式进行建设运营的半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它由五个花瓣式场馆组成,2015年动工,2018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包括多功能戏剧厅、歌剧院、音乐厅、艺术博物馆、影视中心等一系列文化设施。绕过西北边的“两片花瓣”,队员们在中央文化大厅三号门的入口见到了此前一直保持沟通联络的魏小燕主任,与她一起的还有此行负责带领队员们参观的舒畅经理。
仲夏的阳光穿过窗格在大厅投下琴键般的影子,跟随着舒经理的步伐,队员们逐渐深入了艺术中心的内部场馆。“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在计划建设之时向全世界招募方案,最后由芬兰建筑大师佩卡·萨米宁进行设计,各个不同的场馆也都结合了光学、声学等等专业性知识,来实现展出的最好效果。”舒经理如是说到。一番游览下来,队员们发现确实如此,不论是竹和陶的特殊建筑材料,还是剧院墙壁的形状与凸起,一切都使得这座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提供的文化服务更为专业、更为精细。
重回一楼大厅,在角落的一间接待室里,海峡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向前已经等待着与队员们进行访谈交流。他首先介绍了该项目建设与运营阶段的基本模式——采用PPP合作的投资建设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由中建海峡作为社会投资方与施工的总指导单位进行后续的建设与运营,政府给予一部分成本投入和补贴。
如何在公共文化领域的PPP项目中实现服务质量与社会资本的双赢,是队员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次实践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林经理为队员们解答了疑惑——对整个项目来说,PPP只是一个总的模式框架,其实对于内部的五个场馆还分别采用了PFI、EPC、BOT三种具体模式的模式进行建设运营,既激活了场馆的可商业化运作部分为整体提供资金支持,又引入了专业化的运营管理团队来提高服务的水平。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的绩效考核与相应奖惩措施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当提及项目的风险分配问题,林经理又分别从招标、移交、设计、建设、运营这几个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各个主体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然而,作为福州第一个落地的PPP项目,摸着石头过河必然遇到不少困难,林经理讲述了过去遇到的譬如产权重叠、运行遇到阻力等问题,也提出场馆不仅要保证运营效益,有持续的造血功能,更肩负提供公共文化的属性,因此,运营方也在着力探索更多的路径、机制去平衡经济与社会效益。
“如今PPP模式,让政府花越来越少的钱办更多的事情,把政府的职能发挥得更好,并且带动周围的基础建设,百姓更加幸福。我们也希望赚取更多利润的同时,把这部分的费用用于引进更多更好的资源,同时再反馈于民,让市民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这是林经理的期望和心声,也为队员们提供了无尽的启发和感悟。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要为百姓提供基础性、科普性的知识宣传,还要架起高雅艺术与人民群众间的桥梁,这正是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应做出的努力。让先进文化润泽民心,PPP模式的引入定能为文化惠民事业注入新的动力。此次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探访之旅,解答了实践队员们心中的不少疑惑,也将为队员们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