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新生研讨课:求真求实中有春风化雨,岁月如歌里寻理想真义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3年11月09日 23:29   点击量:

文字记者:林宸铉

图片记者:张洪禹、金旻

 

2023年11月6日上午,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中国纪录片最高奖项金红棉奖获得者谭海燕老师为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本科生带来了一堂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新生研讨课。

谭海燕老师讲述了自己二十多年的从业经历,并结合纪录片《金银潭实拍80天》与正在制作中的纪录片《无字地书》《郧县人3号》,就纪录片制作中内容真实性、创作者的共情力与道德准则三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精彩分享与深入探讨。

十年节目经历 终以社会为任

谭海燕老师讲述了早年在电视台进行文娱节目编导工作的经验,并亲切的与同学们分享“追星”的有趣经历:在文娱节目组负责编导工作的十年中,接触明星艺人、在全国各地与经纪人沟通已成为常态。谭海燕老师用“虚幻感”来描述这段经历,而作为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媒体人,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保持客观求真求实应是一以贯之的目标。

“我其实是于和伟的粉丝,也很喜欢周深,”谭海燕老师说道,“但新闻人的最终归宿是走进基层,走近人民,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正是前十年间在文娱节目工作的厚积薄发与见闻思考,使得十年后她频频深入社会事件、探寻新闻真实,创作出一部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

深入抗疫一线 纪录休戚与共

谭海燕老师结合获奖作品《金银潭实拍80天》讲述武汉疫情时期,作为一线记者深入金银潭医院的所见所感。她观察网络上已有的疫情相关的纪录片,发现已有影像资料对于真实的抗疫过程记录有所缺憾。经过电视台内部紧急讨论,新闻媒体人与相关人员“兵分多路”进行深入实地采访、拍摄。

在这80余天中,谭海燕老师同主创团队一道见证,新冠疫情下病患与医护人员同舟共济、彼此信任。谭海燕老师坚持融入拍摄对象,以受信任、不影响拍摄对象的原则,记录了无数生死面前的亲情、爱情与医患之情,用关键词为每一位拍摄对象概括主题。长达三月的拍摄周期、坚持与医患比邻的一线条件、一丝不苟的拍摄态度,共同造就了真实的《金银潭实拍80天》,让疫情之下人性之重得以展现在大众眼前。

她提及:“作为合格的新闻人,我们首先应重视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共情;要坚持良善的品格,坚定不移地站在拍摄对象那一方。”只有坚持严谨的新闻态度、深入一线进行素材摄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拍摄出值得讲、世人愿意听、有温度有情感的好故事。

 

着眼考古领域 扩充公众视野

谭海燕老师结合纪录片作品《郧县人3号》的制作经历,讲述考古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真实话题。她聚焦于郧县旧石器时代古人类考古发掘的话题,着眼讲述考古人对文物保护与历史探源的责任与传承,落脚于考古保护与乡村发展的矛盾。

这部纪录片诞生于电视台在郧县古人类遗迹发掘现场全程追踪与摄制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展现了考古发掘队员真实的日常生活,展示了古人类头骨发掘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难题与解决方案。谭海燕老师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扩充公众对考古领域的认识,推动社会对考古与文物保护中所遇到的现实难题进行解决。谭海燕老师提到:“新闻界需要发掘‘冷’与‘热’兼具的话题。”新闻媒体不仅是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监督媒介,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和健康思想的重要社会公器,对国民整体道德素养、法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人则更需要将并未得到充分关注的社会问题,放置在公众的视野中。

 

互动环节

Q:在影视作品摄制中,导演应服从怎样的行为准则、承担怎样的具体分工?

A:在影视作品摄制过程中,每个职务分工明确但未必一定要与其他职位划清界限,导演就往往需要负责更多常规事务。导演就应如同墙上的苍蝇,彻底的不干预拍摄对象的正常生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才能具有相对真实性。有些男性导演会自己进行全程拍摄,有些导演会进行额外的组织活动与拍摄日程安排,这都是实际的例子。合格的导演一定要发挥嗅觉,追逐拍摄事件的发生,而非安排拍摄事件发生;纪录片也要像新闻看齐,让真实性成为基本属性。

Q:您在拍摄过程中会刻意迎合观众喜好而定下拍摄对象或应用拍摄手法吗?

A:纪录片需要展示客观真实而非告知主观臆断,应用宣讲性质传达自身价值观的影像作品并非纪录片,而是价值观的表达工具。一部好的纪录片应让观众自己得出最终的结论,而非让观众接受被强加于其身上的价值观念。

Q:您提到在文娱节目组的十年其实并不开心,那您觉得我们该如何做好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在其中坚持下来并保持优秀呢?

A:人生中总会有许多辛劳需要我们忍耐,但好事多磨,这些我们不太喜欢的事很重要且必须以优秀的结果来回报自己的努力。我们需要用良好的职业素养来贯穿我们职业的始终。况且现在回头再看那段在文娱节目组中的时光,也许并非不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我在维持着对未来的希望并在敬业的工作状态中发现颇有意趣的小事,但我们心中要永远怀有这个念头:只有当真发现自身的职业充斥着人民的尊重与灵魂的高贵时,在亲近着生我抚我的土地时,我才能得见人生的真善美。

 

提问交流环节之后,全体同学用热烈的掌声再次向谭海燕老师的分享表示感谢。至此,本次新生研讨课圆满结束。

学生感悟

真实的力量重有千钧——我想这是每一位聆听完谭海燕老师分享的同学的第一感受。从谭老师讲述拍摄《金银潭实拍80天》的台前幕后到完整看完这一部纪录片,我们看见真实的故事,窥见在疫病面前奋勇追光的人们,感悟其所展现的责任、亲情、信任、选择、重生的伟力。其中最让我感触最深刻的是熬慕麟的故事,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记者熬慕麟在镜头前是克制冷静的;但作为孩子的他在面对父亲逝世时,是痛苦而无力的。谭老师说到,新闻人应当坚守的是善良,我想这是真正作为新传学子当铭记的。记录时代的纪录片,不应该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温暖的共情。冷静的笔调,当刻画人间真情——正如熬慕麟写下 “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在那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

——张瀚文

 

今天早上八点钟的新生研讨课,我有幸听到了谭老师对自己故事的分享,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谭老师对自己热爱之事的不懈追求,让我真正知道了何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课堂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谭老师与纪录片的故事,也是她追逐自己所爱的故事,这个过程固然幸福,但无疑也需要坚持与勇气。在拍摄金银潭80天时,在如此紧张的时刻,她与摄影人员在紧急讨论后,便背负上记录历史时刻的责任,奔赴向疫情的汹汹洪流之中,在疫情的前线医院中,拍摄超五百小时的素材,用镜头为人们记录下这一场世界性的疫情实况。

毛姆曾在书中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觉得谭老师就像这本书的主角,永远追逐着自己理想的那束月光,自由而热烈。

——郭钰文

 

非常感谢谭老师分享她的故事。很意外地,在课堂上听到老师对我的家乡郧县表示由衷的喜欢与肯定。她自诩为村口的说书人,谈到纪录片,谈到“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谈到每一位平凡人都有一颗高贵的灵魂,这确实令我深受触动。回归现实,深入群众,更脚踏实地,才能更深刻地体味人生。

正如她所言,纪录片或许会在某种程度上贴合当下大众,但也绝对是有制片人本身的价值表达。她所言及的工作中的快乐点滴,都是平凡而美好的,是回想起眼中会闪闪发光的存在。在谭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当喜欢成为职业,并不一定会被消磨,而更可能化为持久的核心动力,让人生结出硕果。

——冯金月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