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躬身实践,记录事实:新闻与传播学院寒假实践活动回顾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4年03月28日 14:24   点击量:


前言

对于许多学子而言,寒假是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家里的温暖、母亲的关爱、父亲的教诲,都如冬日里的一杯热茶,温暖着每一个游子的心。他们或许会和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分享着学校的趣事,听着父母讲述着家乡的变化,那份亲情的深厚,如同窗外的雪花,纯洁而深沉。而有些人,则选择与“新”朋友共度这难得的假期。他们有的人将“珈书”传回桂香,有的人用“热情”浇灌理想,有的人担责任传承文化,有的人传书信收获成长......

他们,和文化传承人一起过...

01“话傩”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湖北恩施探访傩文化实践队

“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我们当下应该思考,而这次傩戏的体验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思考的机会。”这是张瀚文在了解到傩戏这一源自古老祭祀仪式的文化艺术形式后发出的感慨。

傩戏剧团的各个老师们都已是花甲古稀之年,不再年轻,而新生代中年轻人更是只有一个,这表现出了傩戏传承的困难,年轻人断层,人才的流失。有许多困难等待着去克服。成员们在实践活动探访的不仅仅是傩戏剧团、傩戏表演,也有着坚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重要的职责。而作为新闻人,通过新闻传播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看见傩戏,感受傩戏的美,也是新闻人在面对文化传承这一时代大任上体现的担当。

“我希望傩戏能够像我们的国粹一样,人人都想听,都想看。”一名剧团成员说。从傩戏演职人员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中,成员们看到了他们对傩戏的热爱与珍视,也能看到他们对非遗文化纯粹地坚守。傩戏,远不止于一场戏曲,更是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文化瑰宝。几百年前缓步走来的傩戏,正努力向世人展示它独特的光芒。传承傩戏,就是将这份文化基因代代传承,铭记经典,弘扬文化,传承根脉,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02“用匠心传承好非遗文化”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湖北省襄阳市实践队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文化一定能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赖孟铷在襄阳传统漆器民间博物馆实地学习后产生的感悟。一行三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在襄阳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集结。在这里,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

这次实践活动中,成员们有幸亲眼目睹了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精湛的工艺与严谨的态度,无论是选材、设计,还是髹饰、烘干,都需要匠人们用心去完成。隗鹏等一大批传承人对这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正是李氏漆器髹饰技艺得以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李氏漆器不仅是一种实用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家族荣誉与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李氏漆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襄阳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更多的人像隗鹏先生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守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后人继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让这些非遗技艺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

03武汉大学荆楚非遗减贫调研实践队

“传统工艺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是佘林桢前往黄冈市红安县对国家级非遗项目“红安绣活”展开调研后的得到的感触。

寒假实践也是对大三上的一门课程的延续,成员们实践调研的关键词是“非遗减贫”,非遗不是陈列的、供人欣赏的展品。非遗是有温度的,正如此次实践的实践目的所说,“我们是为了彰显荆楚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勃勃生机。我们如果只是空谈,不去亲身体验,又该如何真正地传达出荆楚非遗的生机与魅力呢?”

本次调研中,成员们感受到了红安刺绣和阳新布贴的艺术温度,红安刺绣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的就业,非遗对于这些留守在农村的群体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自我实现和展示才华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她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阳新布贴则是为残疾人士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使得他们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在这两种相类似的发展模式下,非遗得到了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当地民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这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的价值,以及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非遗的责任。

作为一名新闻人、传媒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成员们将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专业优势,让更多的人看到荆楚非遗的美,为荆楚非遗的发光发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沐浴在知识的殿堂,我们固然能汲取丰富的养分,但只有踏入实践的田野,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力量。新闻院的学习实践活动,正是这样一片沃土,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用新闻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新闻的语言去传递声音,用新闻的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他们,和孩子一起过...

01珈书传桂”--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儿童民族文化书籍阅读实践队

“就像是新闻联播那样!”这是李佳彦在实践活动中第一天介绍完新闻学后孩子们淳朴而又天真的回应,这样一句话,不仅体现了新闻学子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担当,更凸显了“珈书传桂”这一实践活动的宗旨--让更多八桂子弟得到优质书籍的浇灌和热情亲切的陪伴。

C43B

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黄婉宁老师首先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为什么要特别加上一个‘壮族'”的问题互动充分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李佳彦老师带领孩子们精读第三章,继续通过带着问题阅读段落的方法,带领孩子们概括出文章不同主人公的不同形象。李菲凡老师带孩子们深入阅读了第四章,孩子们认真阅读文本,积极思考,每一个问题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柳锐老师以三月三等孩子们熟悉的民俗切入第五章,还将纪实性的纪录片融入课堂,形象地为孩子们勾勒出了一副热闹的节日画面。何灿非老师以书中描写的一部纪录片《美丽壮乡·秋池》为线索,带领孩子们阅读了壮族少女乌衣一行人通过拍摄纪录片、举办壮族服饰走秀活动等方式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为了让“珈书”更好地留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与孩子们做了一个约定--“成为书友,以信传情”。一封“珈”书,传回八桂大地,一本“佳”书,承载文化梦想,成员与孩子们的阅读故事仍在继续。

02武汉大学“故事与歌·百人连线”实践队

“也许我和那个小孩从未见过,但见字如面,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与其说是帮她解答疑惑,不如说是认识了一个新的朋友,看见一个新的人生。”这是黄柯霏在真诚的解答后产生的感悟。

“连接”,梅浩宇同学认为,是“困扰”这个话题对于沟通具有正面意义。将大学生与小学生这两个看似遥远的人生跨度联系起来,他们仿佛是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用自己的经验来使新的一代受益,自己也能从中获得成长。

“反思”,这也是在交流中成员们得到的关于自身的成长。“温故而知新”,在拿过去的经验来和小孩子们交流时,自己也会从中得到未曾感受到的东西。邓乐怡在感想中提到,对她来说,小朋友纯真无邪的内心和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一字一句都提醒着自己不要忘记曾经走过的路。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带着开导弟弟妹妹的目的仔细去思考其中哲理,与孩子们分享我们的看法,就实现了共同成长。

“引导”。在引导的时候成员们也有诸多感想,会感受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发现孩子们的天赋和优点,帮助孩子们改掉不足。袁茵怡能够看到她所交流的小朋友的乖巧懂事,朱同悦则敏锐地从信件中察觉到了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袁文艺看出小朋友的困扰出于纯真……

后续的故事与歌,等待着更多故事,与歌,期待热爱公益的你,能够用纸笔绘铸梦想,用故事与歌,传递人间真情。

他们,和媒体人一起过...

01“融心县智”县级融媒体调研服务实践队

“身为新闻人,我们更应当利用专业知识,搭建高校与县级融媒体两者之间的实践桥梁以及全国县级融媒体内部的沟通桥梁,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寻求问题的求解之道,推动我国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发展。”这是周俊西在实地调研了重庆大足的融媒体中心后所产生的展望。

最令成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当下信息环境下的处境的艰难--资源和人才的匮乏,造血能力的孱弱,工作难度与工作条件福利的巨大差距等问题,让每一个留在这里的工作人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艰难的大环境,有一群人却毅然担起了新时代乡县媒体人的使命和担当,虽然口中偶有怨言,但却从未停下赶往新闻一线的脚步,用情怀与热爱将乡县的故事讲给所有人。不管是记者长途跋涉深入基层采访,还是后期人员加班到凌晨剪辑视频,或是管理人员积极探索,在融媒体资源仍处于弱势、福利待遇并不高的处境下,他们依旧孜孜不倦地奔赴在忙里的工作中,虽面带倦容却眼里有光,用热爱与情怀浇灌崇义县融媒体事业。这也使得团队放下了些许对融媒体的担忧,更加坚定了自己脚下的路。理想熠熠生辉,不惧山高水长!

结语

这个寒假,新传学子躬身实践,用笔尖记录事实,用声音传递力量,用镜头展示世界。

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每一个瞬间,用笔记录每一个细节,用声音传递每一个真实。让新闻传播学的力量在实践中绽放光芒,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