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14:30,由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广播电视学会组织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活动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报告厅如期举行。
来自湖北省各新闻媒体的八名记者分享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亲历、亲闻,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时代故事,诠释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孔奇志、张爱莲出席本次巡讲活动。武汉大学新闻院2019级全体本科生共同聆听。
随着主持人的精彩开场,本次巡讲活动拉开帷幕。湖北日报余谨毅、武汉广电周嘉旎、襄阳广电王亚雯、长江日报王恺凝、湖北广电刘雅婷、党员生活杂志王道勇、十堰广播电视台陈松林、武汉广电陈波这八位资深记者依次上台讲述故事。最后,在互动环节中,记者前辈们对同学们的问题给予了细致的解答。随着互动环节的结束,巡讲活动正式落幕。
好故事,流露真挚情
记者们讲述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虽不惊天动地,却也精彩十足。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刘浩是东方航空武汉公司的一名空警。疫情爆发之后,身为党员的刘浩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承担起病人的转运工作。为了降低家人的感染风险,他只身一人住进出租屋。记者周嘉旎回忆道:“采访刘浩的时候,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在一线奋战了多少天,但是他清楚记得每一位社区工作者还有志愿者们忙碌时的状态;他记不清自己到底转运了多少病人,但是他记得病人从最初的恐惧、害怕、慌张到后来感动、振奋的变化;他记不清自己离家了多少天,但是他清楚的记得,当他第一次和家里人说要去做志愿者时,他的妻子只迟疑了两秒钟,就说,总要有人去做点什么。女儿一边哽咽着提醒爸爸要小心,一边鼓励爸爸去做英雄,要活着回来。”
“大喇叭老唐”是襄阳白城区龙山台社区的党委书记。他所在的社区位于襄阳火车站和襄阳汽车站两站之间,这里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非常大。从大年三十开始,老唐就拿着他的大喇叭,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去宣传知识,让社区居民居家抗疫。记者王亚雯还清楚地记得:“很多人觉得老唐很烦很吵,可是他第二天依然拿着他的大喇叭出门了。”老唐用刚买的新车送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往返于医院和家中。每一次送确诊和疑似患者后,他都要对全车进行消毒。当王亚雯问他这样做值不值得时,他只是说:“群众选我当社区书记,我就得为大家的生命健康负责任。”
“英雄的人民背后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城市背后有伟大的祖国。”
记者王道勇借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故事赞扬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他讲道:“在疫情最高峰,先后有100多支队伍、25000多名工人同时在雷神山医院开展建设。从决定建造医院到验收收治病人,只有短短的10天时间。就是在这10天,建成了一所能容纳1500张病床的现代化传染病医院。”王道勇的采访对象——中南医院副院长袁玉峰说:“在国外要建设一所500张病床规模的同等传染病医院,最少也需要2到3年时间。”故事之中流露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让在场的同学热血沸腾。
记者王恺凝动情地说:“好在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一支支伟大的团队,伟大的团队,成就了一个个不平凡的个人。”无数平民英雄力挽狂澜拯救生命、披星戴月摆渡生命、满身伤痕守护生命的背后,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感召。我们之所以能用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的势头,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的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是因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好记者,胸中有丘壑
“我们,也是孩子的妈妈,爸妈的女儿。”
疫情期间,从未停止工作的记者刘雅婷病倒了,体温飙升到39.7℃,回想之前自己曾去过协和医院、中心医院、汉口火车站等等人群密集的高危场所,她赶紧让父母带着两岁多的孩子投奔到亲戚家。刘雅婷讲道,她从未想过,跟孩子和父母的一别居然长达70多天。
“我的国家需要我。”
“疫情期间,电视报纸是宅在家里的人获取资讯的最重要、最权威的平台与渠道。必须要到一线去,因为我们是新闻记者;必须要到一线去,真相才能跑赢谣言;必须要到一线去,我们才能够用了解消除误解,用真相消除隔阂;必须要到一线去,我们才能够捕捉更多的温暖与感动,坚定信心与力量。”记者王亚雯这段讲述表明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全场掌声阵阵。
记者余谨毅用77天采制79条抗疫报道;记者王恺凝不畏枪林弹雨,成为疫情期间出入ICU次数最多的女记者之一;记者陈波用“武汉时装周”系列策划来告诉大家,浴火重生的武汉,不仅是安全的,也是时尚的......
“作为一个新闻人,去见证、去记录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耀。”
汉十高铁三墩桥转体成功那天,记者陈松林负责进行现场报道。为了完整展现现场情况,晚上七点多钟,他和同事老赵摸黑到周边山头,找到了距离现场大概300米的一处山坡,站在山坡上做采访。那个位置非常狭小,后退半步就有可能掉下悬崖。寒风吹拂之下,他们在那里静静守候了两小时。后来,耳机里传来了马上要转体的信息,他便又快步跑下山。他说:“因为我和同事都知道,所在的这个地方才是新闻的真正的第一现场,如果我不快步跑下去,我就无法见证到转体的一个瞬间;如果我不记录下这一时刻,那么这样的新闻就没有说服力,更没有生命力。”
巡讲活动中讲述好故事的这八位好记者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他们的担当与敬业精神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前辈寄语,铭记于心
记者陈波以“用一个现场,讲一个故事”来定义记者的工作;记者陈松林用“双脚跑新闻,两眼观天下,脑海勤思考,笔下有真情”对有志于从事记者职业的同学提出建议;记者周嘉旎向同学们发起号召“我很期待你们能够加入我们的行列,继续书写伟大”。
互动环节中,面对一位同学关于采访中如何“厚着脸皮”说服不愿接受采访的人进行采访的困惑,记者王恺凝用自身职业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她指出:“记者应当有共情能力,要能够和采访对象坐下来,聊聊天。”另一位同学提到,记者这一职业在当今面临诸多挑战。记者刘雅婷向他分享了自己对这一职业的理解与热爱,记者王道勇则回答道:“从事任何一个职业,都要经历从迷茫、惶恐到瓶颈再到愉悦这四个阶段。”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下面几位同学的感想:
“老师们分享的故事都很感人,能够看到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的人民为了抗疫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奋战在一线的伟大精神。”
——石震方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我看到不仅是深入一线的记者,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职位上闪闪发光。我听完非常感动,他们这样的光芒其实也照亮了我。在聆听别人故事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沉浸在他们故事里面,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别人的人生意义,这也是记者这个职业能够带给我的光芒。”
——李洋
“‘总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这是我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讲座后最大的感受。严谨的报道、真挚的共情、对职业的忠诚、面对危险的勇敢……记者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呈现出关于‘人’的故事和时代呼啸而过的印记,他们所展现出的担当和责任感让人感动。”
——董硕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这四力包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首先是脚力,只有到一线去、到新闻现场去,才能看到新闻发生的最真实的模样。在这八位记者分享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深入基层采访的扎实作风和作为全媒体记者优秀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本次巡讲活动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让同学们对记者这份职业有了更多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