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防控战在全国打响。大疫之下,羽翼未丰的县级融媒体如何助力疫情防控?融媒体新闻制作的流程是怎样的?经过疫情,在突发事件报道上有没有积累什么经验?
带着这些问题,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赴多省市县级融媒体疫情防控考察实践队队员,采取线上调研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尝试县级融媒体报道在疫情防控与常态化公共健康管理方面的作用与不足。
分别在多个县市进行实地调研,如下所示: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湖北省孝感市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
湖北省十堰市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
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
陕西省延安子长市
实践队成员线下实践照片
实践概况
前期准备阶段 8.5
在前期准备阶段,全体实践成员对实践背景进行调研,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搜集和学习。主要分为本地县级融媒体的发展历程与规模、中央政策与指令的收集、疫情防控相关学术文件资料的收集等。
除此之外全体成员分工汇总收集调研地县级融媒体的报道内容。成员们主要从县级融媒体的电视频道、本地报纸以及微信微博抖音客户端收集疫情防控期和后疫情常态化管理时期两个阶段的报道内容。之后由几名实践成员对报道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提炼各阶段特点、优缺点,报道类别、模式、主题和情感倾向。
为获得更加有效的群众反馈,我们还设计了调查问卷,在实践结束时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之后将要开展的线下实践拟定了采访提纲。
实践实施阶段 8.6-8.13
8月6日至8月8日,我们的成员前往了各自所在地的县级融媒体进行实地的参观学习,并跟随记者老师体验疫情报道内容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了解当前防疫报道工作的开展方式。(高风险地区的成员未进行线下实践活动)
8月9日至8月10日,在征得相关工作人员的同意后,我们的成员在几天的时间内还对县级融媒体负责人、不同岗位的普通工作人员、政府宣传部工作人员及受众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针对疫情期间县级融媒体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本地化措施,本地政府与媒体在疫情中的配合行动以及民众对县级融媒体疫情报道的认知与认同程度进行深入了解。
同时我们还使用问卷进行,最终总共回收问卷382份。
汇总整合阶段 8.12-8.13
8月12日,实践活动结束后,全体成员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将所有访谈内容汇总整理,对前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县级融媒体在疫情期间的报道举措,我们还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8月13日,在完善实践日志以及图片、视频资料后,全体成员进行后期成果制作,包括对前期视频资料的剪辑、实践报告的撰写等。通过对前期资料的梳理、总结,全体成员进行交流、反思,回顾本次实践活动的成果与不足之处。
二. 疫情期间报道经验
勇担重任,注重实效,疫情信息发布准
在疫情席卷全国之际,县级融媒体在抗疫活动中勇担重任,作为内容上的把关者,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疫情防控的权威信息。通过走访,实践队员了解到在疫情最为严重的两三个月中,突发事件较多,为确保有关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发布,许多基层的媒体工作者基本上都取消了休假,处在24小时待命的状态。
比如湖北武汉、荆州、十堰等地县级融媒体工作人员均表示在疫情期间处于手机不静音随时待命的状态。其中,十堰日报的记者分为两班,第一梯队的记者感到不适之后,由第二梯队的记者立马补上。湖北武汉的融媒体,处于疫情中心,在疫情期间获取了大量的现场报道,并在积极与公安、消防等单位联系,提升报道内容的时效性与多样性。
立足本地,协调联动,基层互动效果好
县级融媒体中心除了在权威信息发布、防控知识宣传方面表现突出,在服务群众、组织群众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极与上级媒体协调合作,打通了抗疫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在促进基层互动效果上,各地县级融媒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了各具特色的举措。陕西宝鸡开战了走基层与群众连线,打通群众与媒体间的沟通,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型媒体。在疫情期间爆火网络的河南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大喇叭广播,事实上很多地区融媒体都在使用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通过智慧大喇叭等传播方式,极大提升了中老年群体对于疫情的关注程度。
而在新媒体平台上,陕西延安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留言、打电话和微博评论积极与群众沟通,用科学的方式去引导民众、帮助民众。此外,在疫情期间陕西延安还建立了工作群,各个社区、街道和乡镇的工作人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媒体工作者可以直接在群中交流,及时传达信息。河南新乡县级融媒体则通过开展线上直播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媒体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
媒体融合,形式多样,多管齐下传播广
在互联网时代,为弥补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的不足,多地县级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取长补短,打造疫情信息传播的全媒体矩阵。县级融媒体还积极使用多种传播形式,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H5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报道作品,让报道抗疫典型人物更加鲜活、助力提升疫情科普信息的传播效果。
湖北孝感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节目总监魏保东,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表认为,传统媒体要想在新媒体平台提升受众的欢迎程度,就需要对传统媒体进行二次加工,使用“网言网语”,利用新媒体的语言,将内容进行二次传播。在疫情期间,播音员、主持人也通过拍摄短视频,向观众宣传新冠肺炎的防控、自我防护等知识。
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灵活应变技术强
虽然在疫情期间,媒体工作人员面临不小的压力与挑战,但是反过来也促进了县级融媒体的完善和发展。在疫情期间,突发事件多,不少县级融媒体结合地方特色和平台优势,灵活地进行了在疫情信息收集与报道方面的创新。
比如在疫情期间,湖北武汉地区融媒体利用长江云平台的技术优势,进行现场直播报道;湖北荆门沙洋融媒体考虑到疫情期间线下出行不便的原因,将往年三月的油菜花节搬到线上,开设“云赏沙洋”;浙江宁波鄞州区融媒体打造“政务+服务+资讯”媒体,开设助农直播、网课平台和供需平台;陕西延安子长市融媒体利用朋友圈广告传播抗疫知识,精准识别本地受众;四川彭州融媒体注重数据反馈,回溯各端口新闻内容、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直播服务,以帮助提升传播影响力……在疫情的不确定中,县级融媒体积极探索发展路径,灵活应变,显示出创新的活力。
三. 后疫情时期,复工复产报道得失
全媒联动,权威号召,助力复工复产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县党委及政府的宣传前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向公众传递复工复产的权威讯息。
在沙洋县,政府举办“惠企政策宣讲团” 为帮扶企业复工复产,全力保障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县电视台第一时间发布讯息,助力县人社部门“惠企政策宣讲团”走进后港镇工业园区,为企业和劳动者送上最为关注的惠民惠企新政策。
响应中央号召,县级融媒逐渐形成以电视台、电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客户端为代表的全媒体矩阵。在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媒体矩阵,便于居民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官方权威信息,助力复工复产。
“把客户端也作为一个收看的渠道,这其实也是一个服务。”受访的鄞州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水杉如是说。
以调研地区宁波市鄞州区为例,当地官方融媒体平台“鄞响”客户端在复工之初即推出“鄞企复工权威指南”,发布全区各行业复工政策和企业复工名单。逐步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复工复产“怎么办”系列问答,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拉近与当地居民的距离,更有效地传递复工复产信息。
脱离群众,陷入传统媒体运作窠臼
然而,伴随着后疫情时期到来,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成为主流,县级融媒体却遭遇窘境。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县级融媒的发展仍受传统电视台的运作思维所困。以本实践队所调研的县级融媒的新媒体平台为例,大多新媒体平台仍以政务新闻为主,微博、微信客户端大多数内容来自政府各类通知,缺少原创性内容及民生文娱类信息和服务。
严肃性的新闻报道,难以吸引在信息流社会中注意力被分散于各大娱乐信息的新闻受众。且伴随着后疫情时期到来,多数省市已转入三级响应阶段,疫情影响逐渐降低,一些为接收疫情最新进展而加以关注的受众逐渐流失。
人员短缺,融媒转型遇“中年危机”
当受访的获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无奈回答,“因为县里机关单位的改革,全县记者仅有三名。全员上岗,无间隙上岗采访。”时,我们突然理解了县级融媒体在遭遇转型时所面临的“中年危机”。
与之相类似的,沙洋县融媒体中心也遭遇采编播设备老化的尴尬。县级融媒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专业程度上讲,都处于亟匮乏状态,亟待更多具备优秀专业素养的年轻血液加入。
后期乏力,后疫情关注降低
在疫情期间,各省域县级融媒都对本地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伴随着疫情工作的常态化进程逐渐推进,部分地区对后疫情时期的跟踪报道缺失。
以疫情后期的复工复产为例,部分县级融媒体缺少对此项工作的后续报道,平台发布的信息也几乎转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通报,没有更好发挥自身所具备的地域优势和平台优势。
结语
疫情对于县级融媒体,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幸看到中国各省域县级融媒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所作出的作为媒体人的责任与担当;也有幸体悟县级融媒在后疫情时期对推动复工复产作出的卓越贡献。
在吸收借鉴其他优秀县级融媒建设后,县级融媒应积极加强各平台“融”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的有效融合。同时应紧紧贴近群众需求,加快创新步伐,加强自身原创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办成连接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打通党和人民群众信息沟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