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自古有之,具有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特点,无疑是“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的一个有效举措。但是由于地摊经济是未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临时性、流动性的经济形式,所以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往往容易产生矛盾和问题,成为社会焦点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疫情管控尚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地摊经济发展调研实践队的实践主要采用线上方式进行,线下工作为辅。我们在多个平台与多个分享者进行了交流沟通,通过搜索热门帖子、回答,联系用户账号安排采访。此外,安排部分队员进行线下走访、观察与跟摊,实地体验地摊经济;在线上,以问卷形式作为资料采集的补充。
网络采访组的同学们收集了豆瓣、知乎、还有微博里关于摆摊的一些帖子,并且对此进行了整理,作为小组网络调查的一个用户参考。在初步讨论出一个采访提纲之后,队员们开始去分选并联系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富有创新力的答主和楼主。
例如,队员朱欣羽联系到的一共有四个摊主:卖T恤的小白、卖豆花的小寒、卖雪花酥的小李还有摆游戏地摊的小彭。出乎意料的是这四个摊主都是大学生,在交流上基本上没有障碍。这些摊主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都很有耐心,基本上是有问必答,也很乐意和队员分享她们的摆摊经历:有的摊主会讲述自己在夏夜暴雨中孤独守着摊位的辛酸故事;有的摊主会认真的分析招揽客户的独家绝技;还有的摊主会分享她的摊位和“家族企业”的宣传关系;有的摊主收获满满,有的摊主至今亏本……这些大学生摊主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都把摆摊作为一个锻炼交流能力,接触社会的一个窗口,通过她们的描述,队员们能够窥见到新思想与传统摆摊形式的碰撞,看见创新创意的火花在地摊上绽放。
通过对这些用户的线上采访,队员们看到了广大的新生力量敏锐地捕捉到政策优势或者市场需求,然后勇敢的投入到实践尝试中去。由此可见创新创业的思潮确实已经扎根在许多大学生的意识里,只需要一些契机就会发芽长大,最后结出沉甸甸的果实,我们也期待着看到更多创新的想法能够被实践和运用。
调研地摊经济,除了向摊主了解内容,也需要走向街头,了解地摊的实际生存状况与发展情况。走到多彩地摊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地摊所包含的“人间烟火气”,观察地摊中体现的多面社会生活。在“网红城市”西安,队员曹天宜在线下进行地摊走访的时候,发现了许多形式新颖不同于传统形式的地摊,于是在初步拟好采访提纲后,选取了两家环保理念摊位进行走访。
对于未来地摊经济的发展趋势,摊主追溯到她在国内参加过印象最深的一次市集,是台湾的简单生活音乐节,“它市集里面的招商的产品,就会让你真的觉得很奇特很有趣,而且重点是它是很多东西的集合,体验也很棒,就是有音乐会,然后也有美食的版块,整体来讲就有点类似像嘉年华的状态。”
位于重庆的穆柔烨同学在线下走访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位长期摆摊的摊主。五十多岁的摊主在夏日的重庆售卖着自制的冰粉、凉虾等消暑甜品。这类甜品在川渝等地较为盛行,味道清凉甘甜。在采访中了解到,摊主本身是周围的住户,从四川老家跟随儿女搬迁至重庆。虽然没有过多的生存压力,摊主却习惯了在夏日炎热街头摆摊进行售卖,将其视为一个收入来源。因为这类甜品的制作本身成本低廉且操作简便,又是夏季备受青睐的食物,所以这一商品成为了摊主的选择,而在冬日摊主则会选择其他更适宜季节的商品。
今年疫情后国家为经济恢复倡导地摊经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重庆虽没有出台具体文件对地摊工作进行明确指导,但在总体环境上对地摊的管理也趋于宽容。摊主表示她也感受到今年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总体环境也在向好,只是因为重庆近期开始进行创建卫生城市的活动,相关管理又开始变得严格。
相似地,在另外一些城市,地摊经济同样不意味着更宽松的政策和更适宜地摊生存的环境。实践队队员袁佳蓓选择了安徽省安庆市的一处凉皮摊进行跟摊观察。这一处凉皮摊位于两条街道的T字型路口处,周围有不少居民区。傍晚,不少摊位都出现在这里,包括蔬果、小吃等等。
经营这样一个摊位并不容易。虽然没有证件要求,但朱老板只能在傍晚五点半城管下班后出摊,此前的时间都只能把摊位摆在小巷中。每晚经营到十一点左右就收摊。经营时间有限意味着利润有限,谈到利润,朱老板的爱人说,“生意没有一定的,时好时坏。”但他们一家的生计完全维系在此。这样的小摊需要养活夫妻二人和一儿一女。
“地摊经济”的提出并没有使他们的生活更好。虽然中央文明办已明确不将占道经营作为本年度考核内容,但谈到城管管理和总理的呼吁时,朱老板摇摇头表示,“上面是一个说法,下面不一定怎么做呀。我倒觉得管得更严了。”
地摊管理的问题,并不是在地摊经济出现后才有的。长久以来,地摊一方面作为城市生活不可抹去的重要角色,一方面也面临“占道经营”、城管追逐的尴尬局面。这样的经济形势,不仅为大众生活带来丰富和便利,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大量低收入人口、流动人口的生计。当实践队队员联系各城市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时,几个城市的有关部门人员均表示“没有有关政策”、“是各个区自己办”。
就像队员们观察的地摊,人来人往交汇于此,它是百态人生的舞台,却只是一个地位尴尬、管理不足的“小剧场”。我们期待看到地摊经济真正在现代城市生活中被接纳,而非成为时尚噱头下被掩盖的“幕后人”。
一座城市的地摊,展现着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此为生的人们,构成了地摊经济的底色,为大众提供便利,也让城市充满人情气息。自从地摊经济成为新潮风尚,“摆摊”也成为了年轻人表达自己、践行信念的渠道。地摊经济调研仍在继续,我们期待发现更多的“城市气质”,更丰富的“地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