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七载光阴。细细数来,刘学在武大任教已有7个年头。他温文尔雅、幽默风趣,一贯用微笑传递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新闻院也从不缺才子佳人,但公认的新闻院四大才子却必然属于这四位:新闻写作的刘学、新闻摄影的刘学、新闻采访的刘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刘学。他用他的才华和风趣给台下的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思考——可以养活自己
当被问到做老师的感受时,刘学用了一个词——“愉快”。他表示自己很喜欢上课的过程,那是一种面对面思想的交流。他笑着说:“可以自己做一点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讲授给别人,而且他们还不敢不听,还不得不按照我讲的答试卷,当然我会尽量减少这种机会,给他们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靠思考来养活自己,能给学生的思考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这是他对教学的定义。他将思考的内容融入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们对于新闻这个行业以及新闻现象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全球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认识的方法,他将不同的认识方法糅合在一起,都展现给学生们,然后把自己的判断也呈现给学生,最终学生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决定好了,我比较注重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能够对自己,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这个行业能够提前有个深思熟虑的认识。”
同样,思考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考核方式上。“我的考试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背的,我想看到的是同学们经过思考或者实践得到的东西。”他解释说,因为背的东西一般都是没有深思熟虑的,没有深思熟虑的想法,一旦运用到实践中去就会有各种问题。如今,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新闻行业,面对新闻行业的各种现实、困境的时候会产生挫败感和困惑。对此,刘学老师表达出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上学的时候没有思考,背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真的深思熟虑。”深思熟虑之后那么每个人就会有不一样的选择,那么他通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就不会有太多的挫败和失望甚至绝望。
他反复强调,新闻不是死记硬背,更多的在于运用。“这种应用的方式天差万别,所以就更需要思考了,需要在这么一个极其复杂的行业中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新闻的种类很多,有娱乐八卦新闻,有贴近大家某种情绪的新闻,也有严肃新闻公众新闻,面对这些不同的诉求,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深谙自己到底愿意做哪一行,走哪个方向。“我希望我的学生勤于思考,毕业之后少一点彷徨和迷茫。”他认真诚恳地说。
自由——有原则却没有唯一标准
他谈到最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平等。不同于把老师当作神的传统观念,刘学老师认为思想应该是平等的。“如果你的考核仅仅是让同学们按照你讲的那个方式去答,我觉得这也是不平等的表现。”思想的美妙就在于碰撞时的火花,刘学老师认为,很多思想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包括对新闻行业也有一个多样的理解方式,新闻它本身又包含很多的表现的可能。“思想是多元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在育才方面,刘学老师坦言自己相信的是“长板效应”。他认为,学习和工作主要靠的是长的那块板,而不是“短板效应”(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我会用长的那块板给大家打分,尽可能的希望大家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才华能够展现出来。”在他看来,只要在一方面足够优秀,有自己的“修为”,可以经受住磨练,那就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长,要让学生思考的东西得到肯定,尽量发挥他们的特长,就要在平时作业和考试设计上下功夫,虽然老师的工作量会增大很多。“这样的话老师和学生之间就会更平等一点。”
对于合格优秀的新闻人,刘学老师也表示没有唯一的标准。在他看来,新闻千差万别,大家对新闻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那就必定有不同的标准。他举了个例子,比如说某个学生喜欢看娱乐八卦新闻,他觉得娱乐八卦记者才是合格的记者,但从普利斯新闻奖的标准来看又不是合格的记者。“这种标准越明确的社会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没有自由。”
刘学老师这种平等交流的思想也贯彻于他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对此,14级新闻系同学俞宏浩回忆说,之前他和刘学老师关于一篇消息写作的理念产生了一点分歧,下课后他们“辩论”了10分钟,一直从五楼聊到一楼。“其实我挺坚持自己意见的,也有点激动,而他一直是保持着微笑听我说。临走前,他主动挥手和我说再见,说如果还想聊的话就可以发电子邮件。后来我才知道他那天其实可能生病了,在生病情况下,还能有这样的态度和耐心,我觉得真是不容易。”
幽默——独特的教学语言
刘学老师上课并不喜欢照本宣科,而是喜欢用案例分析来解读晦涩难懂的理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会先用案例来分析理论,引发学生思考,循循善诱,用一点幽默诠释新闻理论甚至人生智慧。以新闻价值为例,刘学老师会先让同学思考,既不重要也不有趣的新闻是否会有人愿意去看。“如果有一个人专门去看既不重要也不有趣的新闻,那这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就不说了,大家赶紧去写个他的特写报道,因为这个人好有趣的。”同学们在笑声中反而牢记住新闻价值的内涵。
当谈及新闻院学生对他冠以男神和才子的名号时,他笑称:“我安安静静地做我的老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