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素有“九省通衢”、“江城”、“白云黄鹤之乡”的美称,在三千多年里以其独特的魅力赋予了中华文化传奇色彩,孕育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人们日前关注的焦点。此次,由电气工程、文学、经管、信管、哲学院和资环院小伙伴组成的实践队以武汉为中心展开实践,寻访非遗传承人,了解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切实感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对今后非遗文化的发展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杂技
杂技,亦作“ 杂伎 ”。 指柔术(软功)、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
7月9日,天空中飘起了绵绵小雨,队员前往位于汉口区的武汉杂技厅。武汉杂技厅周围人烟稀少,格外安静,售票处紧闭着,于是队员们从旁边的一家咖啡厅询问到了办公楼的地址。办公楼一旁的练习大厅里,有几位学徒在进行排练,队员们静静地在旁观看着他们排练着一些危险的杂技动作,不禁暗暗为他们捏一把汗,感叹这一行当的不易。
二、高龙
“口衔齿举露峥嵘,疑似金鳞曜夜空。绝技已传千载后,汉阳元夜送高龙。”
7月13日,队员们来到了高龙博物馆。“高龙”是江堤乡渔业村多年传承的舞龙文化,2008年被国务院授予“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时,人们喜欢以舞龙灯来庆祝,而“高龙”是一种竖式舞龙法,自汉代盛行。博物馆里,栩栩如生的真人蜡像,生动还原了高龙制作的场景,紧随其后的开光焚烧的过程,更是向我们展现了舞龙的盛况。
队员们参观高龙博物馆
三、古琴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李白
7月10日,万林博物馆古琴教室里,队员们迎来了从外地风尘仆仆赶回来的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教授江柏安。江老师虽长期从事西洋古典音乐的研究,但对于中国古典乐器特别是古琴有着别致的爱好。万林教室里的学生琴弦微抚,对队员们突兀的闯入毫不在意,在孤独而富有质感的音乐中,江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古琴的特点和历史,在询问到武汉当地古琴的传承情况时,江老师引领我们开始了对于古琴艺术性的探索。他希望队员们能够集合武大资源把研究古琴现状的着眼点放在全国,并向我们提出他近几年来的大胆想法——成立一支由插电乐器组成的国风乐队。
在他的想法里,这支乐队应该建立在音响格式的基础上,以键盘乐器为和声,民族乐器为主体。其中由古琴来引领音色,是整支队伍的主角,成为主要音色的来源,而西洋乐器如架子鼓,则可以作为辅助因素增加音色的多样性,以体现音乐的精致。队员们对他的想法感到十分钦佩。
万林博物馆古琴教室感受古琴之美
通过实践,队员们切实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武汉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发现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给非遗文化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不小的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还很艰巨。队员们希望能够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保护非遗文化做出贡献,也呼吁大众能够加入保护非遗的行列,一起来保护我们共有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