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上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赴井冈山、小岗村实践队来到了兴国县潋江镇政府,在团委陈书记的热情接待下,我们接触到了潋江镇的脱贫新模式。
初识兴国,百业待兴
兴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漫天的黄土,老旧的楼房,坑洼的道路,简陋的火车站,无不诉说着县城的萧条与困境。街边小贩卖力地吆喝,哪怕深夜的火车站口人迹罕至,背后满是疲于生计的辛酸。或许,在奔小康的路上,兴国县掉了队,在名为贫困的泥沼里蹒跚前行。兴国县渴望重现将军县的荣光,却又在冰冷的现实面前迷惘彷徨。
二探潋江,曙光初现
潋江镇——兴国县的城关镇,拥有3万农村人口和20万城镇人口,人均耕地不足0.3亩。987个贫困户几乎全方位封锁了脱贫通道,其中少数贫困户囿于高昂的医疗费用,脱贫乏力;多数贫困户囿于匮乏的脱贫信念,惰怠于劳动致富。
在陈书记的热情介绍下,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潋江镇已然探寻出了一条具有兴国特色的“绿色脱贫通道”——产业脱贫。政府在引资建设蔬菜、苗木、小龙虾、大白兔、竹鼠等一系列扶贫产业基地后,雇佣贫困农民打理,提供获取固定收入的劳动岗位。单凭政府的低保补助实现脱贫的理想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举步维艰,惟有将“输血”模式有机转换成“造血”模式,小康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好。陈书记说道,扶贫先要扶志。贫困户们纷纷自发组织入股扶贫产业,目前,仅潋江镇蔬菜产业基地就已入股324户贫困户,提供逾300个就业岗位。政府在产业基地上规划建设光伏发电站,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通过太阳能发电与国家电网达成合作,为贫困户增加了不少收入。
陈书记还表示,“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将与产业扶贫并进。高达90%的医保报销和全程教育补助极大地减少了贫困户的支出。此外,“脱贫不脱政策”,贫困户在脱贫后返贫的几率也极大降低,稳定脱贫得到坚定保障。
三访基地,众志成城
在陈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潋江镇竹鼠养殖基地、大白兔养殖基地和蔬菜培育基地。在那里,实践队员了解到,脱贫户在政府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之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就业所需具备的培育和养殖技能,甚至能主动运用劳动人民的智慧,改进技术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谈起产业基地的现状,脱贫户们神采奕奕,款款而谈,脸上洋溢着脱贫的自豪与幸福的笑容……
四顾潋江,全面攻坚
陈书记透露,潋江镇政府里几乎每一个干部都牺牲双休日下过乡,夜以继日地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紧绷着每一根神经,不懈探索具有潋江特色的脱贫道路。干部们不求回报,贫困户满意的笑容就是对群众工作最大的肯定。
潋江镇身处苏区,经济发展固然存在瓶颈,但精神建设丝毫没有落下。路上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等宣传标语,苏区人民始终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摘下“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指日可待,全面小康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五忆兴国,宏图可期
兴国县是远近闻名的将军县,背后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红色资源的开发空间广阔。或许是交通不便,或许是资金缺位,兴国县的红色旅游产业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真切希望兴国县能将红色旅游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在脱贫致富的基础上,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