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赴广东省韶关市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考察实践队到达了“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在代侦勇教授和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从自然地理学与地貌学的角度出发,对于丹霞山的地质构造、地貌、土壤、植被、水系、人文地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这是苏轼在《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三首》中的诗句。在丹霞山考察的四天,我们上登阳元山、长老峰,下行翔龙湖、锦江,品味古老丹霞的险、秀、奇、广,山山水水,皆是画卷,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8月1日,队员们参观了山脚下的阳元村和瑶塘村。“丹霞有三宝:红豆、兰花、还魂草。”宝贵的地质生物旅游资源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沿路皆是各具特色的客栈和售卖工艺品的小店。
8月2日清晨,同学们参观了丹霞山博物馆。代老师的讲解和当地志愿者的介绍,将我们从书本上的只言片语中解放了出来,同学们汲取着宝贵的实地考察经验,为接下来几天的徒步考察打下基础。
随后,队员初登阳元山。烈日骄阳,队员们的热情也如火焰般高涨。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丹霞地貌的险峻。在手脚并用攀岩的同时,我们不忘在特殊地貌处停下,认真听取学习代老师的介绍,如不同沉积层的特征、风蚀与流水侵蚀等。
到达山顶,队员们稍作修整。经历了陡崖的考验,同学们吃着干粮也别有一番风味。丹霞地貌顶平,峭壁又是天然的屏障,来此避难扎寨者不计其数。行不久,但见青砖断壁,是明末富绅于此结寨,称作“细美寨”。往外便是九九天梯,岩上凿洞作阶,两侧唯有铁索可攀附,一望便叫人敛声屏气。但当赤红的石壁与苍翠的森林碰撞,一串天梯从中蜿蜒,自有难言之美。
绕上狮子山,柳暗花明,一座天然石桥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是流水顺着裂隙将内部蚀穿,桥体与山坡分离而形成的,称为“通泰桥”,有心想事成之意。沿途路过许多庙宇与墓葬,代老师也指导我们观察了典型流水侵蚀的沟壑与倾斜的沉积层,收益良多。
8月3日,队员们登临长老峰与翔龙湖。早起天阴,却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悠然美景。途中,可见长松婆娑,修篁掩映,清泉瀑布,飞玉喷珠,谓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禅寺道观,微雨幽妍,穿林打叶,吟啸徐行,谓之“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一座山,一方湖,一首“归去来辞”,竟有交相辉映之感。
同时,队员们还遇到了梦觉关蜂窝洞穴、一线天断盘、古波痕与节理,这些独特的地貌景观均有非凡的价值。
8月4日,队员们游览“水上丹霞”。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游览丹霞山亦有不同的景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风帆沙鸟,烟云竹树。途中我们了解到江心滩与边滩的形成,并对景区环境管理进行探讨。
在喜头村,同学们对岩石的岩性进行探讨,并观看了民俗表演,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丹霞绚烂倾万古,赤壁奇石赛神仙。丹霞,一位从白垩纪走来的老人,历史的沉淀让他满面红光,岁月的侵蚀让他皱眉蹙额。他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历经六千多万年的沧桑,也见证着人类短暂而辉煌的诗篇。此次丹霞研学,历时虽短,却收获颇丰。我们还将设计适用于广大地理学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地理学综合实习课程设计方案,为广大高校开展地理实习活动提供专业的参考,以便更好地发挥丹霞山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科教价值,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