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潮在《幽梦影》里谈到:“读史宜夏,其时久也”。阅览历史著作,适宜在夏天,因为这时白昼为长,读来可以酣畅淋漓。涨潮先生说的极是,实际上,不仅是阅览书籍,于许多其他的事情,夏季也都是极好的时候。
在这个夏天,我们翰墨珞珈---文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历代书法墨迹调查实践队开展了主要在武大校园范围内书画探究实践活动。在我们的期待中,翰墨珞珈---文学院赴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历代书法墨迹调查实践于2015年7月13日进行了建队以来的第一次实践活动。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武汉大学海洋与边境学院与武汉大学书画协会指导老师车英进行了大约2到3个小时的谈话。
与想象中的严肃刻板完全不同,车英教授十分和蔼可亲并且热情地回答了我们所提的有关问题。因为本人在书画协会里任职,而车英老师也是我们协会重要的指导老师,在之前就对车英老师略有了解,此次见面,更发现了车英老师对书画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此期间,老师也对武汉大学及整个书法界的近期历史作了回顾,在提到与书法作品保存相关的问题时不免感到遗憾,之前在武汉大学范围内,尤其是生命科学院有许多水平极高的书画家,但是在办公室的迁移时有很多名家作品都被丢弃了,因为书画作品一般来说占得空间比较大,又不易保存。另外,老师也提到,书画水平的提高是没有终点,一直创新的。有很多以前看起来很高等的作品,在现在的眼光看来可能就只是中等水平了。而创新其实也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想要提高书画水平,也要注意既创新又发展。在整个书画界中,也要明白,年轻人和老人都要有,他们都对书画的创新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两者没有明确的分工,相互交融,共同促进。老师在回答我们问题的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关于书画的名家趣事,使整个采访过程增添了许多乐趣。
谈到书画协会未来的发展,车英老师有如下建议:一是希望每五年出一本关于樱花笔会的作品集。将优秀的书画作品保存下来,也是对樱花笔会的总结。二是每一年出一本小的关于武大书协书籍,内容既包括相关作品,也包括书协的各种活动,如珞珈青年书画大赛,以不断扩大书协的影响力。
我们对老师的意见表示赞同也提出了我们关于协会发展的一些想法,比如扩充经费和扩大办公室。车英老师认为我们的想法可操作性强且对书画协会的成长大有裨益,由此表示了对我们的信任和赞赏。
经过这三个小时的交流,我对书画的理解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是有些兴趣,更有了较专业的了解。同时也对书画协会之后的发展也有了更深的想法。
在告别了车英老师后,我们一行人展开了走访了武汉大学校内石刻、武汉大学校史馆、档案馆、万林艺术博物馆、湖北省书法家协会、武汉大学书画协会、有关人士住宅或办公室等地方的活动并对校内碑刻、石刻文字进行调研。
我们知道,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已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已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等,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今日我们的走访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超越纸上的存在”。
在走访武大各大校区期间,实践队同学观察“樱花大道”碑刻,观察其纹路和章法,并想从中钻研出其运笔的技巧。我们还依次对校内大大小小的碑刻进行了同样的观察,一些比较博学的同学还知道碑刻背后的故事,并与我们一起分享。之前看到这些碑刻只觉得是指路牌或是地名的标注,如今看来,实在是太过浅薄了,每一个碑刻后面其实都是一段历史,掩盖于尘埃之中,等待我们挖掘。部分实践队同学在“闻一多”雕像前留影,“闻一多”三个字为李先念先生所书。在此碑刻之前,我们不禁也聊起了有关它的种种。原来,闻一多先生和李先念先生同为湖北黄州人士,是我国革命的带头人。李先念先生为闻一多先生的题字苍劲有力,布局合理,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而其原版手写的这几个字更是得以在香港以高价拍卖。
我们也发现,大多数校内的石碑字迹都出于名家之手,章法也都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我们也是现在才得知有些题字是园林中心的负责人向学校里的著名教授院士发出邀请的,一是他们确实为学校做出来许多贡献,二是他们的字迹确实很好看。
我们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对所经过的石碑文字进行了归纳,发现仅仅在我们武汉大学,书画就已经有了惊人的创新与发展。不由又想起了采访时车英老师说的那句话,“创新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我们武汉大学也一直有着浓厚的书画氛围,通过这次实践,我看到那些题字,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学界泰斗对我们的期望。由此我更坚定了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出一份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