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院】新时代的乡村治理模式 武大赴山西、江苏、云南等地乡村实践调研队

武大赴山西、江苏、云南等地乡村实践调研队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18年09月05日 17:12   点击量:

“我们常说:‘往上倒三辈,谁还不是农民?’人类哪个文明不是从农耕文明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的确,农耕文明给中国留下了太多的印记,当今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变革尚未完成。在此时我们研究农业、农民相关问题,其实是在探讨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史如明镜,知史者知兴衰,唯有知道我们从何处走来,方可更加明了我们将来会到何处去。”这是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调研,本次调研地跨15省,24市,37村总里程超40000公里共采访132人搜集图像材料681张文字资料134000字以上其中包括录音稿95210字报告39000字。

图片一.jpg

(实践队员在调研乡镇干部的治理情况)

“研究农民问题必然心中要有对农民的人文关怀,我们要认识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困难,忧人之所忧,难人之所难,关注村民之所关注,而后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农民居不易’,我们要努力的改善这种处境,这是我们组队的学术激情来源。”

“我们希望农民这个有些被冷落的群体能得到保护,应有的权益也能够得到维护。最终能够一步步地将这些不够完满的现实,推向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理想范式。尽力做到完美,是我们的目标与愿景,也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图片二.jpg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半城市化乡村的面貌)

此次调研活动是由胡洋同学牵头,有幸邀请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老师指导的,武汉大学学生深入农村调研并探讨基层自治现状及未来的实践活动。经过了实践前有关调研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正式培训后,我队队员分赴各自的调研地进行调研。给予队员的调研时间相对自由,队员可自主选择更易观察的时间进行调研,如调研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同学的调研时间会根据台风登陆时间进行调整,在台风这一特殊的自然灾害期间集中观察村落基层自治组织的组织力、执行力。

团队队员多为调研地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十余载的生活经历及所受教育使得他们的调研报告鞭辟入里。

图片三.jpg

(实践队员调研的村落面貌)

少部分未选择户籍所在地的队员则在调研工作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团队中的范同学,家乡远在新疆的博尔塔拉,武汉至博尔塔拉直线距离4000多公里,乘坐火车需约40小时。为了做好这次乡村治理的实践,范同学把整个假期都投入到看论文、调研、整理、写调查报告上,甚至还自学了调查地当地的方言,一天也没有回家与家人团聚。在假期中,范同学自愿跟随一支支教队伍来到了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亮源乡泉塘村进行了为期十五天的调研,在他深度调研的二十多户村民时,他获得了很宝贵的经历与认识:他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衰败中的传统村落,村子居住着1000多人,基本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老人干不动农活,农业收益也并不好,所以有大量的荒田。村民之间的交流不多,年轻人基本都在外面打工,而当地也没有工厂投资之类的“造血”途径。这样的状况基本在十年内都不会有大的变动,即村子虽不会解体,但也仍然会是老龄化问题严重的衰败村落。

图片四.jpg

(探访孤寡老人,低保户的生存情况)

除此之外,此次调研也让范同学对村民自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基层农民生存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对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情况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每天得在乡村打井水洗澡,晚上忍受着蚊虫叮咬,睡在桌子上……尽管如此,范同学却对这一起甘之若饴:“这是我做过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一件事,现在看来,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像范同学这样的同学,在我们实践队中,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以惊人的毅力直面实践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他们满怀热情,寄希望于将不够完善的现实一步步推向我们理想中的范式,努力读懂农村、读懂中国。

图片五.jpg

(实践队同学在中国最大的天主教村调研)

带着问题,我们求索思考;心有情怀,我们怀有共鸣、感同身受。我们的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我们的专业背景、家庭条件各有不同,但当我们聚在一起的那一刻,我们怀着同样的心,为了共同的研究课题而努力探求真理。我们抱定研究真问题的决心、怀着求真的精神和追求“理想国”的抱负而开展此课题。研究现状,且胸怀浩然正气,尽可能在一个实践题目中,尽我所能改善这不完美的社会,对种种无奈现实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最新推荐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