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党员读经典》第一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1年05月29日 17:13   点击量: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更好地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历史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举办“阅读红色经典,致敬百年征程”系列读书会,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本次读书会共分七期,以分组阅读的形式进行。阅读书目如下:

第一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第二期:《共产党宣言》

第三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反杜林论》节选

第四期: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

第五期: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第六期: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第七期: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选篇理由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3月,是马克思从巴黎来到比利时布鲁塞尔不久后为了进一步研究而写的笔记。《提纲》体现了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这篇11条、千余字的《提纲》言简意赅地概述了马克思新的世界观,被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本批判性著作。19世纪40年代,在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真正社会主义”思潮。“真正社会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潮和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社会主义”,并清算自己的哲学信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11条,第1-2条从根本上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3-9条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阐明历史唯物主义一系列基本观点;第10-11条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和阶级性,提出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改造世界。《提纲》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充分展开和发挥。

《德意志意识形态》全书 44万余字。原稿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的哲学观点。第二卷是批判各种“真正社会主义”的代表。节选部分系统地剖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历史观的新概念,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全面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


小组讨论

历史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第一党小组于2021年5月14日举办了第一期“党员读经典”读书会活动。参与同志从主要观点和阅读感受出发,详细阐述了各自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后所受的启迪与思考,并通过问题研讨和片段研讨的方式加深了对两篇选章的理解。

读书会一开始,同志们首先分享了关于两篇选章的阅读感受与观点总结,让大家能够对本次所讨论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之后同志们针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明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两个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人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人,从而将本次读书会引申到更进一步的讨论,即人究竟是实践的产物还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针对这个问题,同志们畅所欲言。最后在引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大家发现,社会与实践并不对立,社会本身也是实践的产物,《提纲》中也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这样一番讨论,同志们加深了对《提纲》所反映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实践的革命性原理都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并由此引入了第二篇选章《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提纲》的发展,是实践唯物主义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同志们趁热打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思想的观点,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个人在论述实践与历史时思想的变化,切实领悟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伟大。


阅读心得

01预备党员 张怡

本次党小组的读书会选择的经典读物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在这次读书会上,我听到了很多同志从不同方面谈论自己的阅读感受,有的从其他阅读书籍引入,有的从辩证的角度谈论自己的看法。

在我初读这两篇读物的时候,我觉得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在图书馆找了一些导读书目以期能够增进我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通过之前学者对文章背景、内容、观点和意义的梳理,我对这些著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要读懂这两篇读物,要清楚马克思的思想是在不断发展的,从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参与者到不断批判自己,形成个人的思考,他的思想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次,节选部分的内容都与费尔巴哈的观点有关,因此我们也需要对费尔巴哈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在其中,我认为最需要把握的就是在费尔巴哈式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中,它是从孤立、生物的意义上看待人,把人当作感性的对象,但却没把人看做从事“感性活动”的人。而马克思的思想恰恰是把人当做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总和,把人置于实践活动中来。一切的生产脱离不了人,如果没有人的繁衍,社会也无法继续下去。除此之外,伴随着社会的的发展,人们需要合作,这也形成了社会关系,更进一步说,人与人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复杂网络。

节选部分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也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在理解这一观点的时候,需要把握最初历史的四个因素(从生产实践角度),以及共产主义、分工、交往等几个概念。只要从源头搞明白,并且理清楚这一发展脉络衍生出的诸多分支问题,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明确我们的前进方向,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终归路,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02预备党员 贾维龙

本次读书会的气氛轻松,严肃而活泼,大家的发言都有自己的思考,能给我较大的启发。本次读书会的收获主要是,我对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体会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短文观点非常鲜明,马克思在这里集中想说的,就是他的实践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改变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的实践活动;以矛盾的观点来理解客观物质实体,并在实践中去改造物质世界,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感性”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的实践活动;理论的问题,都可以从实践中去解决。理论最终也必须归于实践才有意义。而《德意志意识形态》更是详细论述了马恩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让我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有了更富学理性的认识。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