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日晚上七点至九点,2020级历史学强基班的同学们有幸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张忠炜副教授所作的一场名为“秦汉律令的世界”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郑威教授主持,2020级强基班班主任谢国荣教授出席。本次讲座延续以往的方式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讲座内容深刻丰富、生动有趣,令同学们受益颇多。
本次讲座共分为三个部分:层累建构的叙述脉络、秦汉律令的辑轶成果和简牍所见的秦汉律令。
在第一个部分:“层累建构的叙述脉络”中,张老师讲到秦汉时期的律令存在一种层层累积、互相包含、互相融合的状态。首先,《汉书·刑法志》与《晋书·刑法志》对汉代律令发展脉络、框架体系有着详尽记载,二者中前者叙事跨度比较大,先秦法制亦涵盖其中,但其重心落在秦及西汉,尤详于西汉朝的法制沿革。而后者赓续前者记载的下限,简约提及东汉一朝的法制概况而着重叙述魏晋时期的法制。魏晋律令的制定又与汉律令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故这些叙述又成为认识乃至界定汉律令的重要依据。
在此基础上,张老师又向大家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对于秦汉律令层累学说的不同观点:贝塚茂树、何四维、广濑薫雄等海外学者基于汉代及此前的史料不见某些记载而魏晋时代的叙述更成体系的事实,从史源学的角度提出质疑而认为《晋书》所述是“层累”构建的产物。例如贝塚茂树讨论《法经》与九章的关系问题时,提出李悝及其《法经》属于传说,缺乏有力证据支持。而国内学界对某些问题的关注,早期多是信从正史的相关记述,且因专业有别而态度各异。基于此,张老师提出,在简单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白研究的重心及争议所在,然后通过反复阅读文献,关注新出土资料,这样的话旧问题未尝不能提出新解答。正如傅斯年先生在《史学方法导论》中所言:“必于旧史史料有工夫,然后可以运用新史料;必于新史料能了解,然后可以纠正旧史料。”
在第二部分“秦汉律令的辑轶成果”中,张老师谈到,汉律令辑佚,可视为清代汉学成就的一部分,也是汉律令研究的第一步。文献中所见汉律令佚文,根据一定的编排体例,或兼有考证、议论,汇为一编。其中最为著名的辑佚之作,是《汉律摭遗》和《汉律考》。随后,张老师举《许廎学林》、《二年律令·告律》等例,向同学们详细讲述了汉律令辑轶的过程和相关内容。
在第三部分“简牍所见的秦汉律令”中,张老师提出,辑佚对于汉代法令还存在疑点,但通过解读经由考古发掘出土的秦汉简牍,我们可以较为精确地还原当时的法律制度。简牍“不论是种类、数量,抑或是具体内容,均足以大豁阅者之目,呈现出一个前所未知的律令世界,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古代中国‘法治’的认知。”接着,老师展示了多组简牍图片,向大家生动的讲解并解读其内涵,通过对秦汉简牍的分析简单归纳了秦汉律令主要特征:其一,集类成篇,一事一律;其二,诸法合体,不限刑律;其三,因俗而治,不易其宜。这一连串细致而专业的讲解大大加深了同学们对于秦汉律令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张老师给同学们了两点寄语:第一是要做好基本史料的研究。严耕望先生曾讲过:“真正高明的研究者,是要能从人人能看得到、人人已阅读过的旧的普通史料中研究出新的成果,这就不是人人所能做得到了。”第二,要多读经典书籍,只有阅读经典,我们才会有更大的收益。
至此,专题讲座圆满结束,同学们都受益匪浅,对今后的学习更加充满了动力。
附优秀学者简介:
张忠炜,河南新密人,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讲师。2002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河南大学),2004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攻方向为秦汉史,秦汉法律与简牍是当下的研究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