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3日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2020级历史学基地班开展了首次青年学者分享会,十分荣幸地邀请到吴传仁博士分享学习与科研的心得体会。
吴传仁博士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专业(师从已故考古学家吕烈丹教授),硕士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从植物考古学家赵志军教授),博士就读于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师从考古学家Bryan Hanks教授),并于2019年入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吴传仁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考古,博士论文专注于欧亚草原南乌拉尔山地区青铜时代的植物资源利用研究。
本次分享从吴博士本科到博士阶段的求学经历展开,重点介绍了个人兴趣的发现和培养,对专业和研究方向的选择,学习和科研中的困难与挑战,以及收获与感悟。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就海外考古的工作内容和生活细节提出问题,吴博士回答并给出建议。至此,整个分享会结束,相信同学们能够从青年学者的一路远行中得到启发和鼓励,激励自己奋发学习,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
会议内容摘要 : 兴趣的发现与培养
1、专业和职业选择与个人兴趣密不可分。(吴博士提到自己在高中阶段就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
2、善于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吴博士提到自己特别喜爱显微镜下的世界,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热爱主导性强的研究。)
3、在探索兴趣的过程中,可以问问自己不想做什么。(吴博士在香港长大,不太喜欢海洋气候,由此对草原考古有了更多的向往。)
4、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热情,能够推动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曾经有朋友劝吴博士在俄经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意识到作为考古人自己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尚未探索,还有很多有趣的问题尚未得到答案。)
海外学习和考古研究的困难与挑战:
1、从事考古学研究,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尤其是田野考古经历的积累。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进行考古学研究,有许多未知和无法预料的困难。
2、在欧亚草原进行考古研究,野外生活的条件较为辛苦,需要一定的忍耐能力,还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吴博士在野外考古工作中,经常面临蚊虫叮咬、极端气候、长昼长夜等挑战,并且需要自己搭建帐篷、做饭、洗碗,发掘工作也基本依靠考古队员自身完成。)
3、在田野工作中,需要跟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以及当地人员接触、沟通,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上经常有小摩擦,非常考验个人的沟通能力。
4、境外考古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精神压力,因此自我调节十分重要。(吴博士与自己的房东关系很好,经常一起吃饭聊天,缓解自己情绪上的压力。)
欧亚草原考古的心得体会:
1、完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体验,刷新了很多从课本和早年经历得到的认识。(吴博士提到,通常认为青铜制品要比陶器贵重,但在青铜时代的欧亚草原上恰恰出现了以青铜制品修补陶器的例子,说明陶器被赋予很重要的意义。这提醒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物质事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在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古活动后,再回到中国,会对中国的相关文献有新的了解与认识。开阔眼界对于科研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人从更加多维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看待一件事物,一件工作。
3、参与国际考古项目,会有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并且激励自己与各国学生进行交流,是提高自己、提升自身能力的一个很好契机。
4、欧亚草原考古一直是国际考古学届的热点关注区域,考古资源极其丰富,但开展工作相对较少,因此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吴博士提及《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一书,推荐对考古学感兴趣的同学阅读。)
对学习和科研的建议:
1、有意出国深造的同学,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学校排名,更应看重大学的学习风气、报考方向的侧重点和优势,这在人文社科领域非常重要。(吴博士提到,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的课程设置非常合理,重视理论构建和区域案例研究的结合,并强调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2、对于今后想要从事的方向或者行业,提前接触并储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吴博士建议对考古感兴趣的同学学习统计学与GIS分析。)
3、在选择研究方向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吴博士提到,与传统的田野考古不同,植物考古工作有明显的跨区域性,项目的流动性较强,比较适合热爱四处走动的同学。)
4、在面对未知的环境时,要保持冷静与精神健康,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吴博士自小便喜欢小村落中简单、平淡的生活,因此能很快适应俄罗斯考古生活中的单调与平淡。)
5、找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以后从事任何行业,这些都会让你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