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到敦煌,从敦煌到罗马千年丝路,世纪传奇是恒河边九色鹿的连环画故事,是反弹琵琶的摇曳生姿,是佛国世界的清净美好,静听天国梵音,是汉武大帝凿空西域的威武雄壮。在时代的风波、抉择与悲喜之间,在普通百姓的点滴生活里,是人们对生活执着的追索,是英雄对生命孤独的对话,映照现代人的心灵,让一个民族怀着隐秘的热情,和世界相遇。
从江城武汉,到古都西安,再到大漠敦煌,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实践队横跨三省市,走访了敦煌博物馆、莫高窟、西晋壁画墓等文物保护单位,前期认真设计问题,实践中大胆提问、深入挖掘,广泛调查了游客、馆内工作人员、博物馆志愿者、外国友人、中学生游学团、当地民众等多元主体对敦煌保护与开发的认知。
7月26日,实践队一行八人来到敦煌博物馆,在参观完馆内收藏、了解完馆内布置,对敦煌博物馆有一定了解后,分头对馆内游客进行采访和调查。就“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广西游学团带队老师杨先生认为:博物馆对青少年文物保护观念形成有重要作用,博物馆给青少年提供了与文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发挥了知识传授和公众教化的功能,这一公共文化事业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馆内工作人员认为:近年来公众对历史的探究热情高涨,国家对文物保护的投资也逐年增长,博物馆培训人员、保管文物、布置展厅的水平也有所提高,文物保护在博物馆这一组织机构的助力下得到了迅速发展;而来自海南大学的一位电子专业的志愿工作者表示,出于对历史和家乡的热爱,在暑期积极参与敦煌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未来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全息投影、全方位展示等高科技展示方法,减少文物实物展示,用科技进步推动文物保护事业。
7月27日,实践队又来到了莫高窟景区。莫高窟,又称“千佛洞”,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壁画三者有机结合,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直到如今还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在实地参观洞窟和陈列馆的途中,实践队也采访了周围群众对“敦煌景区面对自然灾害应该如何做好文保工作”、“敦煌被盗文物流失海外“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洞窟讲解员赵先生表示景区会以政府主导,利用省市的天气预报系统,在自然灾害到来前做好应对工作,停止对外售票,如果遇到突发自然灾害,也是以景区文物为先,而且每天游客游览完后也会有专人检查和修缮洞窟;来自比利时的一对老年夫妻认为,上世纪伯希和等探险者对莫高窟宝藏的劫掠,是非常“terrible”的一场文化灾难,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应该回到它们的故乡。
7月28日,实践队8人驱车来到偏远的西晋壁画墓。西晋壁画墓坐落于敦煌东郊6公里处的佛爷庙墓葬群中,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壁画反映了西晋时期人们的生活,也和莫高窟壁画有着渊源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晋壁画墓的讲解员是一位来自山东的酒泉卫星中心老兵,复员后留在了敦煌这片土地,80岁高龄也没有从这个岗位上退休。在与他的交流与沟通中,他提到当地政府旨在保留佛爷庙墓葬群的原始风貌,连公路都是近几年才修建,虽然有利于文物的保护,但是某种程度上使得西晋壁画墓游览不便,知名度不高,游客多为专业人士,而政府投入不够,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也使得这里的岗位很难吸引到年轻人,面临着缺乏新鲜血液的窘境。
从武汉到西安再到敦煌的几个日日夜夜,凝结着历史学院学子的赤诚之心。漫天莲纹,满壁飞天,歌舞乐台,光彩煌煌,追忆千年间历史沧桑变化,铭记峥嵘岁月里的匠心人意,记录文物保护的艰辛与进步,展示敦煌学研究中的理性与情怀,使敦煌石窟艺术的光华永旭!希望每一位游客都能成为莫高窟1650年的见证者、思考者,也期盼所有关注敦煌的朋友成为她的守护者、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