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云间·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者口述史”暑期实践项目是由王萌副教授、周翠云老师指导,梁威威、于鑫等16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参与实施。旨在通过对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亲历者的口述采访去还原和研究当时文物保护工作的实况,保存国家的文化记忆。本项前期已采访了湖北省文物局王风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华平、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吴晓、武汉大学余西云、南京大学水涛等二十余位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自2018年7月1日起开始前往三峡沿线地区进行为期十天的寻访工作。7月1日正式启程,团队奔赴实践的第一站宜昌。宜昌是湖北地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桥头堡。
在宜昌,团队寻访了宜昌博物馆赵德祥老师及相关工作人员。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工作的经历与感受。随后团队在赵老师的讲解下参观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成果以及三峡地区文化展,收获颇丰。
(宜昌市博物馆门前合影)
短暂停留宜昌后,团队分为两队。一队前往兴山县,实地踏查寻访。群山围绕,香溪穿城。随后,分队采访了兴山县文物局刘道林局长,他梳理了该县域内的三峡文保工作历程,并简要介绍了今后工作的方向。与此同时,另一分队则出发前往秭归。分队成员远眺三峡大坝,深刻地感受那年澎湃的江水冲刷沿岸的土石,考古工作者们的艰辛。下午,队员抵达秭归凤凰山。凤凰山是三峡地面文物搬迁复建的代表性工程,以屈原祠为代表的古建筑群是三峡文化的杰出表现。文物局余波局长与周浩老师接待一行,老师们讲述了参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易与艰辛,成员也由此对当年参与三峡考古工程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产生由衷的敬意。
经平邑口转到巴东,7月3日成员开始了在巴东的实践。两只分队也在巴东胜利会师。下午,团队采访了原巴东博物馆馆长向勇老师。老师将他在三峡的工作凝练成四个字“奇、惊、恼、趣”。好奇于三峡壮美之景色,惊喜于珍贵之遗址文物,烦恼于艰苦之生活与条件,苦尽甘来,如今想来,意趣满满。老师特别提到,巴东地区的楠木园和旧县坪两处遗址的发现,是武大考古人的杰出贡献,对展现巴东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在向勇老师的带领下,成员乘车前往正在进行发掘的考古工地。抵达东瀼口后,在发掘工地短暂停留,老师带领一行参观了江岸边的一处遗址,老师娓娓道来,向同学们分析了遗址的布局与性质。
7月4日上午,向勇老师热情地带领成员参观了巴东博物馆,向我们述说了不同时期的巴东文化特点,细数了巴人文明、巴东县署和巴东特色的民居建筑。在结束巴东的行程后,团队前往湖北省内的最后一站恩施进行寻访。当晚抵达恩施后,成员即对原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胡家豪老师进行了采访。老师从收获、责任、遗憾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所见的三峡文物保护,表达了自己关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在恩施队伍重新组合,7月5日上午,团队与恩施州博物馆副馆长王晓宁相约。他回忆起工地的艰苦生活与和武大考古老师一同工作的场景,虽有艰苦,但也欢欣。经过多位老师的引荐,我们还与恩施博物馆学术研究部的朱世学老师进行了交谈。他与我们详细介绍了俞伟超先生提出的三峡考古第一任务“巴人”的研究,从源流发展、与蜀文化楚文化之间关系等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巴人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关系。
结束湖北省四县的寻访考察后,团队启程前往重庆,展开对重庆三峡市县的采访调查。
重庆是三峡文物保护的重难点,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后,相关工作皆由四川省移交重庆开展。7月6日上午,采访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物局三峡办副主任邵卫东老师。在回忆了当年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经历与感受后,邵卫东老师结合现在科技发展现状,对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工作提出了自己看法。午饭后,团队出发前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邹后曦院长进行采访。邹院长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重庆段的重要带头人,他按时期梳理了重庆段的重要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提到在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全国各地兄弟单位对重庆地区的支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邹后曦院长)
7月7日上午,团队与原三峡博物馆馆长刘豫川老师相约嘉陵江畔的茶馆。江风徐徐,老师向我们耐心介绍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运作模式和监理机制,饶有兴趣地谈到了三峡往事,老师对三峡怀有深深的怀念之情。下午,成员出发前往涪陵。重庆师范大学的杨华老师在大河口遗址依旧从事长江三峡消落带的考古发掘,从80年代至今,数十年坚守在考古工作的第一线。同时,在结束和杨华老师的交谈后,成员还随着两位学姐到长江边的发掘现场进行了参观。山路崎岖,江水涨溢,考古工作者的坚守令团队成员感动。
7月8日,团队返回涪陵市区,对涪陵博物馆黄海馆长进行了采访。黄馆长介绍了涪陵与巴文化的密切关系,并谈到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同时,在采访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黄建德馆长时,他为我们讲述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诞生的曲折历史,并对当时文物保护工作的先进理念感到欣慰与自豪。涪陵采访结束后,团队再次兵分两路,在重庆主城区和万州、云阳进行分队采访。
重庆方面,分队于9日上午赴三峡博物馆采访王川平老师。王川平老师历任重庆市文化局三峡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组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等职务,主持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数十年。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向我们述说了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王老师认为文物保护工作要对得起祖先和后代,字字珠玑,成员深受震撼。在万州、云阳方面,分队走访了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的岳宗英馆长和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陈副所长。岳馆长当初作为地方单位的工作人员,曾参与负责万州地区的三峡考古人员与财务协调。老师深以作为考古工作者的自豪与责任,对三峡考古深有感情。陈副所长着重介绍了曾与四川大学共同参与的李家坝遗址发掘情况。谈及俞伟超先生衣冠冢,老师们感慨不已。在采访结束后,成员特前往张飞庙景区凭吊俞伟超先生衣冠冢。俞伟超先生石像面向长江三峡,背靠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迁建的张飞庙,如今以另一种方式“守望”三峡、守护世代人民的宝贵遗产。
(原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
结束重庆与万州采访后,团队于万州集合,奔赴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巫山。巫山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重庆境内文物最为丰富的地区。7月10日上午,团队抵达巫山博物馆采访裴健老师。自91年开始,老师作为文管所的工作人员配合巫山地区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保单位合作。回忆当初,酸甜苦辣,历历在目。在访谈结束后,老师带领成员参观了巫山博物馆。
7月10日下午,团队成员乘车从巫山返回武汉,为期10天的三峡考古寻访之旅正式结束。无问西东,一路三峡。团队在三峡地区进行了深入地采访,从当初参与实地发掘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到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搬迁居民、再到指导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老师,团队在鄂渝水云之间穿行走访,对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和有了重要的认识,同时也深深为三峡考古人的责任感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峡文物保护工程远未结束,一批批文物工作者依旧为后三峡工程奉献热血,三峡文物保护工作者口述史依旧在路上。
(全体实践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