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晚,同学们又一次走进了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的课堂。本次课程由李圣杰教授讲授,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同学们讲述了由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雪国》。

教师介绍:
李圣杰,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被评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楚天学子、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珞珈青年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与文化。
课前调动:
课堂一开始,李圣杰老师以轻松欢快的语调,教同学们如何用日语说“大家晚上好”,成功地为原本沉寂的教室注入了新鲜与活力,调动起了同学们的热情。随后,李老师阐释了在日本文学中“物哀”、“幽玄”和“侘”、“寂”的含义。简单来说,“物哀”就是“真情流露”;“幽玄”的核心为“余情”,讲究“境生象外”,意在言外;“侘”、“寂”则是日本美学的重要概念。通过李老师的讲述,同学们对日本文学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了解。

进入正题:
一、日本文学概述
首先,李老师将日本文学与欧美文学做了简单的对比,直观来看,欧美文学作品大部分以party为背景,体现了资本主义和享乐主义之风;日本文学则截然不同,它更多的是给人一种忧郁感。
其次,李老师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分为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中世文学、近世文学和近现代文学,并强调,近现代文学更加注重个人觉醒,并更多地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内心世界。
接着,李老师提出了“何为近代?”的问题,并用日本历史上几个重要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向我们讲述了“近代”这一概念。从1868年明治维新提出“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到洋学冲击(兰学、否定封建体系)和西方文学的涌入(翻译文学《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再到“言文一致运动”(类似于中国的“白话文运动”,明治初期,二叶亭四迷 ),一个直观又清晰的时间轴出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大家对日本“近代”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随后,“20世纪日本文学的序幕”,“反自然主义三派鼎力时代”等概念先后提出,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日本文学发展历程的理解。
二、雪国诞生的背景
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一个没落的贫苦家庭,身世非常坎坷。自幼失去父母双亲后,和祖母生活在一起,七岁祖母去世。川端康成从小缺少母爱,并且死亡对他心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生活在舅舅家,目睹了姐姐的去世,以及后来祖父的离开。正是这些惨痛的经历为日后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现实素材。《雪国》中女性所流露出的母爱,都是他内心真实的渴望。
在这一模块,李老师以“黑暗的战争年代与文学创作”为中心,向同学们讲述了“30年代以来的形式与文学”、“文艺复兴与行动主义”、“从日本浪漫派到国粹主义”以及“转向与抵抗文学”。
三、三读雪国
这一部分,李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雪国》的原文节选,分为三大模块:一上雪国,初夏的雪国;二上雪国,寒冬的雪国;三上雪国,深秋的雪国。通过对原文的品读与体会,同学们深刻地感受到小说中美好而徒劳的爱情,以及对少女纯洁的讴歌,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
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正如作者所说:我的宁静是马不停蹄的忧伤,除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讴歌,我不会再多书一字。
李老师还对《雪国》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岛村、驹子、叶子做了简单的人物形象分析。接着,李老师又谈到了日本文学的三种审美“虚无”、“幽玄”、“物哀” 在《雪国》中的体现。
四、川端文学之韵
课堂的最后,老师以“川端文学之韵”收尾,又将莫言与川端康成联系起来,称之为“莫言与川端康成文学的邂逅”。
李圣杰教授的这堂世界文学名著导读课,让同学们不仅走进了《雪国》,走进了川端康成的文学著作,更走近了日本近现代文化,走进了一个纯洁美丽的文学知识世界,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课后采访:
第二次的阅读加上李圣杰老师的讲解,我终于理清了《雪国》情节与人物关系。作为一个学习日语的学生,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说是更上一层。从日本文学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古汉语诗文的魅力,再加上作者的创作功夫与描绘能力,一切都恰到好处。——20级日专刘博宁
李圣杰老师的讲解使我更加清晰的理解了这本《雪国》。这本书用极美的景物刻画完美地继承了日本传统文化特殊的美感。结合我之前对《雪国》的阅读经历,这次课程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它背后所代表的日本文学中的侘寂文化,实在是一场文化盛宴。——20级日专万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