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记者:刘一诺
图片记者:李茜
2025年4月3日下午14时,哲学学院特邀武汉大学青年讲师团成员董浩澎来到学院B214,为哲学学院功能型团支部全体成员开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思政宣讲。董浩澎以“珞珈学子用行动丈量祖国大地,火热青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深入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哲学内涵,并阐述了哲院学子应肩负的时代使命。本次活动以理论学习为核心,以研学新质为引领,激发了青年学子的思想动能,为支部成员注入了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

董浩澎首先从国家对于教育、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入手,回顾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提出、形成及其演进过程,使支部成员清晰地了解了其历史发展路径。接着,他深入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并结合实际学习与实践,生动介绍了武大首颗学生自研微纳卫星“启明星一号”成功发射、珞珈四号01星“人民健康号”成功入轨、武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测产获得高产丰收等事例,用动人的事实展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当代的体现与发展,彰显了武大人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

随后,董浩澎围绕“文科生”这一身份,深入探讨了新时代文科生如何融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践。他通过李达先生组织中共一大的历史事迹,以及陶德麟先生破除“两个凡是”方针的故事,强调文科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在此基础上,他以武汉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指出该课程借助红色教育元宇宙平台,将远在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带入课堂,搬入课堂,使得珞珈薪火的传承在数智发展的推动下焕发新机。在众多鲜活事例的讲述中,支部成员们对自己所处的代定位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对在新时代如何发挥文科生特长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问题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最后,董浩澎结合哲学学院的实际情况与特色,紧密联系支部成员作为哲学学院学生的身份,深入阐述了哲学专业学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责任与作用。首先,他指出要坚定信心,保持对学术的热爱与敬畏,呼吁支部成员们以热忱之心推动文科在新时代的发展;其次,他强调支部成员们应当夯实基础,砥砺深耕。他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问题研究为例,提出哲学学子可以围绕数字平台机制等进行探讨,用科研本领为新时代发展贡献智慧;最后,他鼓励大家奔赴理想,甘坐学术冷板凳,永葆攀登学术擎天峰的追求之心。宣讲结束后,支部成员围绕宣讲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表示自己获益匪浅。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本次思政宣讲活动作为哲学学院学生会骨干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系统地构建了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认知坐标,切实增强了哲院学子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为学生成长以及学生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青年讲师团成员的深入阐释中,支部成员不仅深化了对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核的理解,更明确了哲院所应肩负起的时代责任。未来,哲学学院将持续为学生成长赋能,深化思政教育,引领广大哲院学子以青春之我投身国家发展,为谱写时代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