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院】青年的理想,山村的希望

决胜扶贫在今朝

来源: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   发布时间 : 2021年01月04日 21:38   点击量:

1929年12月11日,正值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一面镶有斧头镰刀的红旗在广西百色城冉冉升起。这一天,秀丽的百色山城红旗漫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年轻的邓小平同志在此领导了百色起义,让这座城望见希望的曙光。

2020年11月23日,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一批风华正茂、满腔热血的青年才俊仍然奋斗在广西百色这里,为这座城改旧貌,添新颜,其中就包括我院2018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校友罗能峰。

12月12日,我们联系到了目前工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一线的罗能峰学长,同他畅聊了关于他的扶贫故事,聆听这位武大计算机人在扶贫第一线的生动实践故事。言语间,我们总能感受到他作为当代青年的朝气、热情与担当。

信念萌芽

谈起大学往事,罗学长念念不忘的还是在四年间从未缺席的那张奖状——“社会活动积极分子”。跨界到各个校区参加活动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而印象最深的一次,则是参加学校就业中心举办的“职场精英挑战赛”。武汉地区高校的学生聚集在一起,通过模拟工作面试的场景进行比赛。罗学长虽在短暂的“一轮游”后离开了比赛,却因此成了大学生就业中心的常客。每到校招时间,他就会客串几十家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单位、企业的校园招聘大使。在不同的面试现场和不同角色的随机切换中,他增长了很多见闻,也开始对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了模糊的影子。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雷军师兄曾说,他在上学时看了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书并因此确定了未来的方向。而在罗学长读书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流传于同学之间。读到这本书时,他就开始经常畅想自己在基层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劳动的场景了。2016年的某个冬日,一个偶然的机会使罗学长接触到了“广西定向选调生”。以后的每一年,他都会参加广西定向选调生的宣讲,听师兄师姐讲述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并心向往之。

“于是我就来了。”

简单一语,轻描淡写,却饱含着一位青年为理想奋斗的决心、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字字扣人心扉。

(罗能峰大学时期的风采)

来路艰辛

2020年初,在疫情防控期间,罗能峰学长来到了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瑶族乡登高村驻村扶贫。

初到村里时,村民们对他这个从城里来的大男孩充满了好奇和怀疑,认为“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能干什么?”,面对着陌生的村民,听着陌生的瑶语,他换下西服正装,穿上运动鞋,脚踏实地地开始了崭新的工作。可是,横跨四级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来到村委会,最初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基层中任何一件在上级看起来很小的事情落实起来都不容易,那些实施过程中的困难都会被无限放大。

罗学长谈及了他驻村后的“处女作”——修建篮球场。贺外屯是登高村所辖的一个自然屯。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群众体育文化生活贫乏,每有空闲,大家喝酒打牌无所事事。为了提高村民身体健康素质,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态,他想到了为村民修建篮球场。然而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土地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对于初到基层的他而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为此他四处奔走,请教国土部门、文体部门的同事,并召集当地群众一起劳动,开辟出一片平整空地,经过逐级请示报告,终于成功向县文化和体育局申请建设了一个标准化篮球场。

“村特色产业从0到1的突破,说起来很自豪很轻松,做起来却十分难。”

发展种植产业是一项风险比较大的活儿,对于澳洲坚果的种植,大家之前听都没听过,当地土壤气候何时种植?没有技术经验怎么去种?种植了会有好的收成吗?丰收了这些东西又卖给谁?能卖得好价钱吗?这些都是悬在罗学长脑门上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但为了改变村民传统种植只能解决个人温饱难以致富的情况,他只能顶着压力,咬牙把这些难啃的骨头一块一块啃下去。

多方联系农科院的专家到现场检测土壤,观察气候情况;和村民开会宣传澳洲坚果的经济效益,带着大家外出参观学习外地的种植经验;思考探索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向后盾单位申请资金入股与群众合作种植,消除群众担心风险的最关键问题;示范带动村子里有条件的群众一起种植,规模发展……几件事情完成下来,他也深有体会:尽管过程可能很艰难,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相信,问题总会一个一个解决的。

(罗能峰与村民共同劳动)

成果显著

“从老百姓最期盼、最需要的事情做起,修饮水池、建篮球场、安装太阳能路灯,修产业路,发展坚果种植,实现了我们村特色产业从0到1的突破。”

罗能峰学长说,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国家对于扶贫倾注了很多心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作出过很多重要指示批示,惦记着老百姓,特别是贫困老百姓。总书记的扶贫论述也为在基层埋头拉车的同志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国家的许多帮扶政策在基层都非常具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从战力保障上看,组织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以党建促脱贫。当地的单位:比如学校、警局等等与贫困户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定期到贫困户家中宣传政策,商量发展生产计划,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从扶贫指标上看,国家制订了“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指标,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并且配套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帮扶贫困群众,让大家摆脱贫困。例如:给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享受低保补助;通过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增强造血功能,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养产业给予资金奖励;通过实行农村大病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让大家看得起病,通过控辍保学,春秋季学期动态监测学生返校情况,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完成学业。

在国家的帮扶与基层的努力下,时至2020年,作登瑶族乡登高村127户贫困户484名贫困人口完全实现脱贫,人民群众的收入大幅度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贫困治理能力也显著提升。不久前登高村成功通过了国家脱贫攻坚大普查,退出了贫困县序列,为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了一份贡献。

(扶贫成果之一)

初心不变

当被问及扶贫一年来自己心态上的变与不变时,罗能峰学长想到一句话——“眼里写满故事,脸上却不见风霜。”

虽然驻村时间不长,他却对“当人民的好儿子”这句话感触颇深,“为人民服务”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都可以那般具体。在前不久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一天晚上,工作人员加班到了凌晨一点。他不经意地发了朋友圈就休息了,却在翌日清晨收到了来自村民的早餐。那一份米粉,端起来千斤重,吃起来万般香!

“我常常感慨:武汉大学不仅仅是我四年的母校,更是我一生的大学。参加工作以来,我轮换了很多岗位,变化的是在不同岗位的锻炼让我拥有了一颗大心脏,面对一些大事儿难事儿自己不再像刚开始工作那样紧张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变的是革命人永远年轻。不管是什么工作岗位,我都保持着工作之初的那一份热情与活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昂首面对未来)

未来可期

罗能峰学长表示,脱贫攻坚宣布胜利的那一夜自己要开一坛好酒,与身边的同事、村民庆祝,同时希望自己能够留在村子里再干一届,因为这里有很多他放不下的乡亲,难以割舍的情感。“明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我相信我们村一定会像它的名字‘登高村’一样:登高村再登高,实现乡村生态环境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站在年末,回首过去,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化作每个中国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放眼世界,澳洲山火、东非蝗灾、加拿大暴雪,仿佛灾难们相约在2020年聚首。但在中国的土地上,灾难无法熄灭中国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信心,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闪耀着众多武大计算机人的身影,而罗能峰学长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们与当地人民携手,将贫困县的帽子一顶顶摘去。2020年,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光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筚路蓝缕,胼手胝足创造的人间奇迹!

随着2021年的到来,中国也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发展更上一层楼。中国,未来可期!


Copyright © 2022-202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武汉大学未来网

主办单位 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鄂ICP备05003330号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