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月怀想,悟得人生兴衰更替、世事沉浮;星空,总是带着神秘的色彩,发人遐想。而月缺月圆,人聚人散,仿佛总有一种贯穿的永恒,寓于其中。
值此中秋佳节,弘毅学堂院长石兢老师带领着大家品尝月饼,观赏夜空,学习神话知识中的科学道理,令大家眼界大开。

“老师,水星!”惊呼声打破了平静的等待。伴随着“嗡——”的电机转动声,又是一阵静默的调整。所有人都在等着水星——银灰色的Mercury,古罗马神话中飞速奔跑的信使神墨丘利——的出现。
“哦这儿,找到了。”
“你们今天运气很好,你去随便找人,99%都没有看见过。”
“好小一个~”
“赶快,只有十分钟。”
同样是短暂的十分钟,木星的大红斑就没有被这么多人看到了。
老师告诉同学们:“观测到木星的条纹是中学生水平,大学生应该看到更多的东西。”
但土星——太阳系的珍宝——却并没有想象中的神秘。她带着自己美丽的光环,清晰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观测告一段落,石老师拎着几盒月饼来到了顶层,与同学们其乐融融地分享这独属于中秋的美味。

中秋节承载着人们的情思,也蕴含着丰富的天文知识。面对着充满求知欲的同学们,石老师向大家一一道来节日背后的奥秘 。
俗语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句话是否科学?石老师解释说,人们从地面进行观测,光线经过折射,使十六本身不圆的月亮看起来更圆了。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这一家喻户晓的传说又有什么天文学依据呢?
石老师告诉大家,月影看起来像是桂树长歪了,因此吴刚要将其砍掉;当月球转到一定角度,“桂树”看上去就变得正了;但第二天月出时又变成了最初的样子。因此吴刚日日不休地“砍伐”桂树。
“玉兔捣药”的原理也与此有关:在月球刚出现时,月影像是月兔趴在地上收拾桂花;但大致到12点时,月亮旋转正,月兔便开始“捣药”。

石老师还带领大家观测了M29星云、天津四、蜻蜓星座等天体。
中秋佳节,弘毅师生共同仰观宇宙、体悟生活。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在此交融,弘毅学堂文理互通的魅力在此彰显。
月华如练,共此婵娟。即使与家乡相隔万里,我在“珈”中,亦是别样的中秋。